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东 《海外英语》2013,(21):193-195
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读者展现翻译中的艺术美。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文,力求翻译准确无误,也要保持原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从而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翻译的艺术水平与译者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并对翻译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原作的创造与译作的再创造各有其特点和独立价值。文学翻译的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认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对读者阅读原著和译著,理解原著和译著之间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原作的创造与译作的再创造各有其特点和独立价值。文学翻译的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认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对读者阅读原著和译著,理解原著和译著之间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学翻译应尽可能的再现原著的风格.这种再现能达到何种程度,无疑要受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和生活积累等因素的影响.张谷若先生的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树立了文学翻译的典范.本文就译本如何保持原著风格和译本的语言特色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能透过译著更深刻地领略原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注重的多是原著与译著之间的文本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原著的语用意义,以及部分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个案结果显示: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其中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能帮助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的文化意义和语用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社会历史分析法能帮助翻译批评工作者更客观地发现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重在对意义进行解释,译者主体性主要指翻译过程中翻译对象本质的外化,对翻译主体加以影响、控制,实现艺术的再造。在翻译中,翻译人员既需要利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译文与原著相媲美,又要忠于原著。《生死疲劳》是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其英译本由翻译家葛浩文翻译,针对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研究,探究信念投入、主观投入、补偿思想以及归化、异化、平衡翻译等策略,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除需遵守基本的翻译原则、具备一定的翻译基本功,还需利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及对原著进行精雕细琢的阅读。惟有如此,才能呈现给读者一篇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徐朝友 《巢湖学院学报》2002,4(1):76-79,107
视(要求)译者为原著一位“理想的读者”是缺少逻辑依据的,阐释学,接受美学及心理学昭示,文学翻译过程有其无意识特征:其一,文学翻译过程是译者主观世界和原著提供的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其二,就译者而言,文学翻译既是一个有意识的心理接受过程,又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张扬的过程,这种对翻译过程的某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实为翻译研究之必需。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翻译中,对于译者要求更高,不仅要求译者有扎实的外语水平,而且对于文学方面也要有较高的造诣。否则难以体会、理解原著作者的所思、所想,更无法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要切合文意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最大程度的将文学意境还原,才是最大的难点。目的论是以原文为基础,实现一定功能和结果,译文的功能性作为侧重点,更加切合文学翻译的要旨,是最为适合文学翻译的,所以本文通过对目的论的阐述以及实例分析,以目的论为导向对文学翻译进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翻译活动空前繁荣,该时期文学翻译作品在译者、原著国、体裁和主题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译作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的内容,而且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激情.  相似文献   

14.
“神韵”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艺术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文学翻译说到底是原作艺术意境的再现。文章主要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三方面,探讨张谷若先生对《还乡》原著美学意韵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明显的丰富。不论是在美术范围还是在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美术价值和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样不仅是源于原著,忠实于原有的事实内容,而且也对读者是一种尊重。文章就是从什么事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以及英语文学翻译中是如何体现了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汪卫红  何霜 《双语学习》2007,(12M):183-185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定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势必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学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的方法,而必须从具体的上下文及其文化内涵,选择最适当的手法来传达原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62):12-13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哪种文体的翻译都要遵循大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原著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华,翻译时除了遵循上述的三原则,更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诗歌追求的意境,充分考虑诗人的写作背景,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把握字里行间的含义,这样才可以将诗歌翻译得更完美。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称为创造性叛逆。诗歌因其音、形、意的高度精炼使其体裁独特,在文学翻译中有着突出表现。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接受者对译作和原著的理解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