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呐喊:“救救孩子!”鲁迅以“狂人”的目光.揭露当年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罪恶社会。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者都探讨过《呐喊》的写作原因。但是据笔者考察,都没能从根本上得出具体的结论。我以为《呐喊》的写作原因应是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历与见识:《呐喊》的原动力鲁迅的文艺观是主张生活与文艺的连结的。(《门外文谈》)丰富的生活阅历,才是作者所说的缘由。《呐喊》中的许多作品都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其实来源是一个精神病人,即他的大姨母之子,当时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文艺史上出现过多种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虽是一篇浪漫主义作品,但从《孔乙己》以后的《呐喊》《徬徨》中的全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鲁迅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的来说是从现实主义开始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要求“真”,所谓“真”,就是真实,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如果离开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失去了艺术魁力。《呐喊》《徬徨》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高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江浙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小说《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对。“五四”运动及新文学运动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阿Q正传》是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被选入教材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初1),《社戏》(初2)、《一件小事》《故乡》(初3)、《论雷峰塔的倒掉》(初4)、《孔乙己》《藤野先生》(初5)、《雪》《友帮惊诧论》:《纪念刘和珍君》《药》(高1)《拿来主义》《祝福》(高2)、《“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了忘却的记念》《阿Q正传》(节选((高3)、《狂人日记》《呐喊)自序》(高4)等。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其叙事别出心裁,却又暗含深意。首先,从叙事主体来看,"余"不仅是"我"日记的编撰者,更是"我"的呐喊助威者;其次,从叙事空间来看,狂人日记中所营造的"铁皮屋子"其实是现实复杂网状世界的投射,现实中冲破"铁皮屋子"的战斗更为艰巨;最后,从叙事模式来看,狂人的内心独白取代了以往以动作行为的变化来带动情节发展的模式,狂人的独白越痛苦,对社会的抨击更有力,鲁迅的呐喊便更为振聋发聩。《狂人日记》的叙事背后是真实鲁迅的匠心独运,也是他生命精华的积淀。  相似文献   

6.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65-66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7.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8.
肖朵朵 《读写月报》2022,(32):15-21
<正>一、教材分析《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同年5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署名鲁迅,后被收录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它虽然没有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样,如耀眼新星般横空出世,引发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但它在文学体式和思想表达上的探索,获得了众多好评。茅盾最先以“郎损”的笔名,在1921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上发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高度称赞《故乡》“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他还提到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在收录《孔乙己》的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打过一个比方:"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当代电大》2003,(4):70-72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2)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相似文献   

11.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2.
<正>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周树人署名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小说的诞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坛上,《狂人日记》的堕地之声是惊天动地的,震撼人心的,有如惊蛰的春雷令人欣喜的。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可谓是鲁迅的创作目的,是《狂人日记》堕地有声的坚实基础。因为围绕这个创作目的,鲁迅把自己的主张及《狂人日记》所要表现的主题直接写在了作品里。”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里鲁迅无疑是在暴露“食人民族”“吃人”的现实,而同时还要惊醒那些由于长期黑暗统治而精神麻木了的人们,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创造一个“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将来”,去创造一个新时代。“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否,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于1918年冬天创作,后收入《呐喊》的短篇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可以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少见的一篇奇文了!该文,未免过于偏颇,对鲁迅的作品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就妄加评论,说什么《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伤逝》是,“夫子写爱情”,《呐喊》、《仿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坠入了僵化的缺限”;《故事新篇》是“游戏之作”、“三流  相似文献   

16.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回顾了自己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思想演变和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说明了他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产生的缘由和经过。《呐喊》共十四篇作品,在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就收了七篇:《社戏》(初中二册)、《故乡》、《一件小事》(初中三册)、《孔乙己》(初中五册)、《药》(高中一册)、《阿Q正传》(高中三册)和《狂人日记》(高中四册)。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作品的基础上,再学  相似文献   

19.
巧记鲁迅作品名称闫韧民一编故事。比如记《呐喊》中的作品,可编写成以下故事:鲁迅生病《呐喊》。急坏了投奔来的《孔乙己》,想去买《药》,手中没钱。“窃”来《狂人日记》,潜回《故乡》卖钱。路遇老乡《阿Q正传(转)》动着放着《白光》的秃头,愁眉不展。阿Q讲了...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