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储备】《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1.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这首诗中没有社会性意象,选取的多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稻香、冷雾、芦篷、笛声等,又配以动态的伐木、挥镰、撒网等,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的意境。2.诗贵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从生活中提纯出来的哲理散文。作者透过生活细节,哲理地解读人生,诗意地升“华错过”,读后使人获益匪浅。学习本文,应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并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思维方法,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错过”,并在“错过”中体味人生的真谛。【导语设计】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遭遇“错过”:原本要好的朋友因小事吵了架,想道歉又抹不开面子,好友就此成了路人;本想挽着母亲的手臂送她离开学校,却因自己的懒惰而让母亲孤独离去,心中一阵阵后悔……正如一句歌词“:爱总是错过才懂,…  相似文献   

3.
【人文解读】儿童的心态、生活,常是丰子恺漫画的题材,他疼爱孩子,羡慕他们天真无邪。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所以,从儿童的生活中观察到可爱的意境,他便取作画材。他在《谈自己的画》中说道“: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一个于今而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原生态的夏夜,质朴而安宁;一个流淌着溪水般的生命旋律的小院,光与影轮舞,幸福就像七月被风…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想】 《那树》一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那树》一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相似文献   

6.
【学情预估】关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在以前学过不少,譬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但对于游记却还没有真正接触过,特别是关于游记中移步换景的写法,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应重点突出。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描写是以前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学过的知识;至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细细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梳理】1.结构图示:(1~3)俯视全景概况介绍悠久历(4~6)水都之美建筑之美秋色之(7)两国的渊源和友谊2.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移步…  相似文献   

7.
【学情预估】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八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八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的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学生对“与天斗”、“与自然斗”“、人定胜天”的历史不甚熟悉。学…  相似文献   

8.
【学情预估】《山中访友》是一篇旨趣深远、行文独特的散文。它不仅如同《春》、《济南的冬天》般绘景细致、融情入景,还将景物人格化,且与之倾心交谈,表达回归并守护纯美精神家园的热望和喜悦。其最大特点不只在于想象别致,更在于叙事角度由常见的欣赏大自然的旁观者,而变为“物”“、我”相合的亲历者。这样的文章让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显然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文中若隐若现的因尘世纷扰而求精神超脱的思想,涉世不深的十二三岁的少年,更难企及。于是,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重点把作者钟爱自然的感情传达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为科学教育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求欲,培养科学精神,教学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以避免将其上成单纯的科学课。【学情预估】科学显然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本诗所涉及的是古生物学这一自然科学门类。诗的开篇“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连续四句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的兴趣。教学时即可从此四问入手导入文本。在教学…  相似文献   

10.
【知识储备】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路历程。作者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作者把对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使之产生共美好事物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鸣。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物描写之中。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作者一般通过从写作手法来看: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第一,1.作者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借助画面吐露真情。第二,凝结诗情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第动性。三,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文中寥寥数笔…  相似文献   

11.
【内容梳理】【精点研读】说说母亲的哭。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  相似文献   

12.
【学情预估】《父母的心》是一篇微型小说。对于小说,学生可能并不陌生,因初一已学过《社戏》、《黄纱巾》等作品。但由于受单元专题内容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忽略对小说的一些基本常识的把握,以至对小说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产生怀疑,并进而影响到对小说人物的情感、思想的有效理解和真情感悟。父爱母爱是老话题,学生几乎天天在感受父爱母爱,对于这样的话题,学生本不应该有任何的疏漏。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熟视无睹,滥爱似无,许多学生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和感受是肤浅的。刻骨铭心的人间至爱,在许多独生子女身上得不到应有的回响。本文中贫穷父…  相似文献   

13.
【学情预估】《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精选了原文两段,文字不多,却是一篇向学生劝学的好文章。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勤且艰”的经历现身说法,情感真挚,言辞恳切。但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本文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一,若干文言词语较为生僻;第二,缺少相应的文化知识;第三,对古代求学方式缺乏了解。像这样传诵数百年的美文,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很有必要。宜以此为切入点,熟读成诵。【内容梳理】1.文本环绕“勤且艰”这一中心,从四个方面细致描写。勤抄录之辛生活之$苦艰奔走之劳叩问之$难2.把握…  相似文献   

14.
【教材定位】1.从文体来看,这是一篇演说辞。就人教版的安排,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演说辞也是整个中学阶段不多的几篇演说辞之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打通情感共鸣的通道,丰富学生对演说的体验和认识。2.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感情真挚,哲思深厚,文采绚烂的抒情文字,教师要借助精彩的语言撞击学生的心灵世界,使课文的学习成为学生一次难忘的情感之旅。【教参补遗】站在上面所说的两个立场上品读教学参考书,就会发现在以下方面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1.教参上关于演说辞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学情预估】“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砸核桃,放鞭炮,一口吃个肉包包”。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就反映了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从腊月初一炒年货到吃腊八粥、送灶爷、换门神……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可是,对于如今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过年只是轻轻松松吃吃玩玩,他们对于春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本课最能让人感受民俗文化的斑斓多彩,因此,在品读作家笔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的课文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  相似文献   

16.
【总体设想】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回延安》和《再别康桥》这两首现代诗,均是“五四”后新诗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一首是采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制的精品,一首是堪称“五四”时期“新格律诗”锻造的佳作。它们或以浓烈饱满、激情四溢、火山喷发式的情感宣泄荡人心脾;或以沉静优雅、一唱三叹、曲水流觞式的情感淋漓令人陶醉。可以说“:(这两首诗均达到了)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的艺术高度,读之“确实能使人的感情得到振动,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教学本课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1.结合“探究·练习”…  相似文献   

17.
【学情预估】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迹,所以,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肖像描写,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内在联系。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有笔墨、浓墨重彩、精雕细镂地刻“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就是这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个道理。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让读者认识人物独特的外貌特征,学过。学生对肖像描写的理解往往而且能够让读者了解人物丰富的只停留于表面,认为只是为了刻画内心世界;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人物的外貌特征,而对于肖像描写会驱遣读者从外到内、由形及神…  相似文献   

18.
【知识储备】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这一体裁的常识,使学生初步认识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1.散文诗与诗。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2.抒情散文与散文诗。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散文诗…  相似文献   

19.
【学情预估】《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由毛泽东自述,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整理,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一篇人物传记。此前,学生已在《鲁迅自传》一文中对传记类文章的文体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巩固与加深。对于伟人毛泽东,学生们对其耳闻的甚多,真正了解的甚少。教师在布置预习和引入新课环节时应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辅以图、文、声、像等多媒体素材,增进学生对毛泽东的了解,迅速拉近学生与作品主人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作好必要的铺垫。【内容梳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毛泽…  相似文献   

20.
【学情预估】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写名人的,展示名人的生活风貌,揭示名人的内心世界,意在以名人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引导并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贝多芬已经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距离贝多芬的居住地也非常遥远,对他及其所创作的音乐理解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他的精神和意志,学生们只是略有感悟。因此,教学前应该让学生读一读《贝多芬传》或通过网络广泛查阅一些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或听一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贝多芬,走近贝多芬,缩短时代与地域的背景差异,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