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丰子恺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融合,且他始终以人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缺乏批判、革新精神,并且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他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这里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环境影响。丰子恺美学思想给我们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筝曲《渔舟唱晚》体现了作者的高洁气质和崇尚德行的文化风范,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乐曲用富有诗韵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尽善尽美"、"中和恬淡"的审美观以及超脱音乐本身的精神追求,是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的美好体现。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率真”贯穿于丰子恺的一生。读丰子恺的散文,能读出个性,读出童心的率真。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对传统的中国文人文化的留恋。宗教信念,对他保持“率真”也起了一定作用。丰子恺讴歌儿童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步至今。其散文也有对旧中国“国民性”的忧虑和对丑陋现实的斥责,这可视为其“率真”性格的另一面表现。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身上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使他总  相似文献   

7.
向诤 《文教资料》2001,(3):145-151
1994年第三期的《浙江社会科学》刊登了陈星的《丰子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文章对丰子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了丰子恺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不足。近六年来丰子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在此,仅就其中主要研究成果作简单评述。 一、丰子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研究 丰子恺的作品呈现着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缘于他吸收了中外优秀的艺术传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几乎所有研究丰子恺艺术思想的文章,都以探讨其根源及成因为题中应有之义。 佛教思想一向被看作影响丰子恺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以漫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著称于世。郁达夫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认为丰子恺首先是位散文家,他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于他的画笔之上。”无论是《缘缘堂随笔》,还是《缘缘堂续笔》,丰子恺散文以其鲜明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超脱世俗的亲情给人以真挚的情怀,更以淡泊、朴素的笔墨,在童话般透明而自然的描述中,汩涌出作家返朴归真的性灵,显露出隽永的情致和腴厚的风华。读丰子恺散文,其淡在其色,浓在其味的独特韵味,呈现给我们的是炉火纯青、新颖深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集绘画、文学、音乐、翻译、教育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丰子恺,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生醉心于文学艺术的同时,更追求灵魂和精神的高度。人生的无常、生活的日常、境界的非常构成了他生命品格的三个维度。丰子恺的“护生”“护心”于当今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庸:一个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有着广博传统文化知识修养的传统型的中国知识分子,金庸的审美意识中明显带着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观照的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体现在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中,不止于表层的古典历史知识的罗列,更体现在他对侠文化的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拓展中。金庸笔下的郭靖等儒侠形象,无不洋溢着金庸对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骆驼祥子》这一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叙事美学上体现出与传统小说的很大不同,作品叙述了祥子买车和爱的追求的三起三落;即:祥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分别遭遇了三起三落,演绎出他人生的悲剧,体现出老舍思想中的悲观意识和宿命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于国民性的反思已进入到人性的深层,他对生命做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探索。同时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形而上的美学意蕴显示出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的革新及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并由此形成了新文学的叙事纲领:“人与事相互为用”的“灵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创作达到高峰以后艺术激情出现了徘徊和犹疑,他感觉到了他所主张的神即自然、美在生命的观点与新时期文学主张不相适合,他感到创作上和文化选择上左右为难.沈从文对自己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小说世界有所改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开始了尝试结合其他的文化以改造他崇尚的传统文化,尝试在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中体现变革的力量,他的后期小说创作视角从率真、自然的湘西世界开始转向关注变化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期的文化抉择经历了由推崇传统文化,拒斥西方文化到主张中西方文化交融,构建世界文化的两个阶段,不论是开始推崇还是最终扬弃,他都是为了使中国的文化得以发展下去而不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表现出对于中国新文化理想的热切盼望。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文化观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康有为的文化观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文化形态,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康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吸纳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行者,他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时并未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构建的中外兼容的文化思想体系,犹如流淌的河、博大的海。通过解读他的文章理论、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可以小见大,在文化学上有"以蠡测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离婚》有浓烈的“围城”意象 ,它寓意在“北平财政所”和老李及其同事的婚姻生活中 ;老李拯救婚姻的故事是一场悲剧 ;其悲剧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客观上是传统文化的显现 ,另一方面是作者主观文化思想的反映 :如在新旧文化冲突下的心理定式、伦理观、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人浸泡在化之中,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化心理结构。中国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化制约下,中国观众有着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