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起的,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概念上讲,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4.
世界记忆工程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敏 《中国档案》2003,(10):11-11
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起的,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概念上讲,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记忆工程的目标1.采用最适当的手段促进世界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将通过直接资助、传播经验和信息、培训或通过适当项目将出资人联系起来等方式达到上述目的。2.促进文献遗产的平等利用。包括鼓励在因特网上提供数字化拷贝和目录,尽可能广泛地出版和散发相关书籍、CD、VCD和其他产品,使文献遗产得到最大限度的、…  相似文献   

5.
促进世界记忆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遗产项目的协同发展,对推动世界记忆项目的发展及人类遗产事业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价值追求、建构策略和遗产保护对象三个方面,分析了世界记忆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遗产项目协同发展的优势;通过阐明世界记忆项目自身的发展短板、分歧与壁垒的不利影响、面临的共同挑战,指出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突破自身局限、建立对话机制、科学协调多重认证角度出发,探索实现协同的必由之路,以推动世界记忆项目的积极转型,促进教科文组织遗产项目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剖析了“世界记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关“世界记忆”的实践价值,以期促进档案学理论创新,谋求现代社会档案价值共创,档案资源共享以及全球合作的有效呈现.  相似文献   

7.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8.
我国13项世界记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人类文明的优秀典范,将其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尤其是校园推广,契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新要求。世界记忆校园推广,有资源可进,有组织跟进,但也存在与校园文化契合度不够和与教育部门协同性不高的问题。对此,世界记忆校园推广应着重建立"协同合作、中心主导"的推广机制、编写"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推广教材和建设"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推广平台。  相似文献   

9.
记忆在数字时代变迁的过程与结果既体现在记忆数据上,也保存于记忆数据之中,因此,数字时代的记忆研究需要关注记忆数据。多元主体进入记忆数据生产与流通的领域,不仅使其呈现复杂的供给图景,而且推动生产与流通处于加速之中,这是数字记忆生态的典型特征。记忆数据的收集与保存面临诸多技术障碍与社会障碍,需要强化个体记忆者的责任。面向记忆数据开展记忆研究,需要反思记忆与遗忘的伦理、记忆数据的质量、记忆数据呈现的争夺与协商、记忆数据的可阐释性等命题,既重视数据,又应当超越数据以回归事实、真相与意义。以记忆数据作为视角,可以重新理解记忆实践与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定海孤悬海外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岛民倚海繁衍的生活方式,为定海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海洋特色。而作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定海也是历史上抗击外侮的基地和革命活动根据地,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档案。为挖掘海洋文化,打造蓝色档案文化精品;开发红色资  相似文献   

12.
当历史衍进到第19个世纪的时候,摄影术的发明使人类有了第三只眼睛。这项发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观看生活、认识世界、书写历史的方式。然而并非每一张照片都是人类记忆的镜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在城市化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中"速生"与"速灭",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中国档案界有关"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本文对2001年以来中国关于"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做了相关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国外图书馆界应用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文章分析了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传统建设模式的主要区别。同时以“新加坡记忆”和“广州记忆”为案例,分析了两个工程的建设情况、造成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用户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先请看一段报摘:“武汉市武昌区最近启动了一项‘城市记忆工程名录’的工程。起因是要‘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众多的历史老街区、老民居、老建筑、老字号等都面临着或拆或留的问题’。‘为了避免给后人认识城市历史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于是通过‘抢救性拍摄,建立老照片、录像档案,让武昌城市从此定格’。”阅读至此,想必大家都不难明白,所谓的“城市记忆工程名录”,说白了就是给发展中的城市建一份原貌档案。其目的无非是给今后的怀旧留一点直观的念想,以便睹物(图)感怀,温故知新。据了解,全国的城市档案部门有很多都在做这件事。蛮好的一…  相似文献   

17.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收藏和开发是构建档案资源的基本途径。根据当代档案记忆观和资源观,有必要大力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建议构建"中国记忆"大型数字资源库,以真实丰富的数字资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提供文献支撑,促进档案事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刘铁军 《大观周刊》2012,(51):269-269
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经典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世界记忆项目在其纲领性文件中就明确"世界文献遗产属于所有人"。文献遗产的原始性、唯一性、系统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