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唧唧歪歪     
和你的关系一个新生去学校报到。老师:“家长姓名?”学生:“李大猛。”老师:“和你的关系?”学生:“不好,经常揍我!”这就是黑客某校一同学买了辆新自行车,为防盗,每晚都用5条铁链将其锁在柱子上。一天早上,这位同学发现5条铁链都被人弄断了,但自行车安然无恙,车后还贴了张字条:你以为我校没人了吗?这位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告诉他,这就是黑客。可怕的名字课堂上,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介绍日本人的名字习惯。她说:“如果有个日本名字里有太郎二字,那他一定是长子,如果名字有次郎二字,那他一定是次子……下面,谁能说出一个有这种名字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国、日本、美国三国高中生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回答“上课时常打瞌睡、常发呆”“认真做作业”“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也得过且过”“学校之外的学习时间基本不学习”这四个问题时,中国学生的表现均比日美两国的学生令人鼓舞。调查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学习欲望最强;日本学生最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看到这则报道我没有感到一丝欣喜,反而产生了深深的不安与忧虑:我真担心我们会沾沾自喜,陶醉在这“令人鼓舞的数据”里,忘记了中国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让我们来透视一下这个调查背后的一些基础教育现状吧…  相似文献   

3.
大二那年,迁居日本的舅舅病重,妈妈去日本探望,我也办了休学去日本寄读了一年。 我寄读在东京的一所设有中文系的大学里,一边学习日语,一边和中文系的日本学生互相交流,小山晴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山晴子是舅舅朋友的独生女,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刚一听说我来日本寄读的消息,她便匆匆赶过来,进门便问舅妈:“那个小中国人在哪?”舅妈连忙把我介绍给她。  相似文献   

4.
关于“联系教授”在介绍了日本研究生的报考流程之后,我还想特别说一下有关“联系教授”这一话题。我不止一次在网络以及报刊杂志上读到许多国内留学机构提供的赴日考研指南,其中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联系教授”这一话题。他们建议,如果能与教授取得联系,甚至能到教授的办公室拜访一下的话,对于考生通过考试是事半功倍的。我并不否认这一说法。因为日本的大学对于教授们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因为教授的一句话而被破格录取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瞭望角     
应“日本教育技术法则化运动”的邀请,“上海师大教育交流代表团”一行六人,于8月初赴日访问。我作为成员之一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给日本学生上一堂课,内容是日方指定的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杜南的《春望》。竭力促成这种形式交流的是日本教育界的前辈、曾经在上海师大给中国学生讲过课的平井八重女士。地的要求很简明,让日本学生了解中国学生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她办事热情、严谨。为了这堂课成功,她专门指定翻译,事先与我见了面,我也把讲稿以及有关资料事先给了他们。后来看到他们把所有材料非常周全地打印袋装,听课者人手一份,并称之为“特别讲座”。  相似文献   

6.
每年6月17日是爸爸留学的名古屋工业大学的校园节。这两年,中国留学生会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捐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在校园节这两天开办了一个中国饮食摊。自己动手,做些正宗的中国风味食品卖给参加校园节的日本学生及周围的日本人,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我今年10岁。上小学二年级时随爸爸、妈妈来到日本,现在名古屋市老松小学念五年级。别人称我为“小留学生”,所以中国留学生会的一些活动我都很高兴参加。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从爸爸、妈妈那里我知道了“希望工程”,了解到中国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年龄的小朋友们…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导入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学生复述:“我”和万芳是好朋友,在“我”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只羚羊木雕非常珍贵,他们要求“我”一定要把木雕取回来。我觉得非常为难。二、提出问题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学生甲: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我”去取木雕时,会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感情。学生乙:我能理解,因为这只羚羊木雕毕竟是太珍贵了,小孩之间互相送这么昂贵的东西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论文老师:“你这篇论文是抄袭的吧?”学生:“下次不敢了。你就饶了我这次吧。”老师:“这篇论文是我6年前写的。”学生:“啊!对不起。老师,我事先并不……”老师:“不过,我还是决定给你‘优秀’。”学生:“谢谢老师,可这是为什么?”老师:“当时我的导师只给了我‘及格’,可我我的那篇论文应该是‘优秀’。”作文小美在作文里写上长大后的愿望:一、我希望有个可爱的孩子;二、我还希望有个爱我的丈夫。老师评语:“注意先后顺序。”开心坊:老师颂(Ⅳ)  相似文献   

9.
1998年,我布置学生写话题作文“感悟亲情”。我先把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相似文献   

10.
怪罪老师     
老师:“我的孩子,你的朗读没有一点进步,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在你这个年龄已经朗读得十分流利了。”学生:“毫无疑问,这是因为您的老师比我的老师好。”怪罪老师@王智$吉林通化二中  相似文献   

11.
这几天,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书信的主题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看完一篇篇“杰作”,我颇为得意:一为自己的学生写作能力之高;二为学生在书信中所表现的真挚感人的敬长之情、所表达的令人振奋的宏图大志。可是,就在让他们写信封的时候,居然有好几个学生说:“我不知道我的家庭住址。”我很是诧异,就让这几位学生打家里的电话问一问,他们竟然又说:“我不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我忍不住问“:假如你迷路了,你怎么找到自己的家呢?”回答仍然是“不知道”。学生对于生存之道的“一问三不知”,让我顿觉汗颜。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大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日本的4年制大学多年实行“二·二分段制”,前两年由教养部对所有学生进行共同的教养课程的教学,后两年进行专业教育。近年来,日本开始对这一课程模式进行改革,以“四年一贯制”来取代“二·二分段制”。通过改革,把教养课程的教学贯穿到4年之中。本文以日本名古屋大学为个案对这一改革作了系统介绍,对我国高校目前讨论素质教育问题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语文教师也很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鲜活的材料,学生还是觉得没东西写?或者写的大多是陈旧、单一的内容呢?这就像是一个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在练武功,就是不见长进。如何打通学生写作的“任督二脉”呢?王生福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给了我很大启发。一是“触景生情”。这里的“景”,我的理解是,不仅是“景”,还应有“境”。  相似文献   

14.
“上一节课,我们对《桃花源记》的字词进行了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内容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上课一开始,我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和谐的主题。”此语一出,令我猝不及防,我试着问了一句“:何以见得?”“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百姓的和谐。”“具体说说。”我鼓励他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你看,桃花林…  相似文献   

15.
中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模仿性强,且注意力不集中。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采取了“动”、“快”、“新”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让学生用“激励”一词造句。一位学生是这样造的:“昨天,我在广播里听到了中国足球队以二比○战胜日本队的好消息,我激励得哭了。”这显然是个病句,主要错在他不理解“激励”的词意。我要求他在理解“激励”一词意思的基础上,学习书上例句,进行订正。不料,他把订正好的句子给我看,竟是另造的一个新句。虽然造得不错,但我没有让他“过关”。  相似文献   

17.
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课间休息时间,我正在批改作业,突然一声“报告”,一名学生闯进来惊慌地说:“陈老师,不好了,浩浩要跳楼!”一听这话我头一下炸了,随学生跑出办公室一看,小浩浩骑在二楼的窗台上说:“别过来,过来我就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果处置不当马上就会发  相似文献   

18.
熊成哲 《师道》2003,(1):33-34
这是一个学生辩论赛的辩题,像很多我们熟知的辩论赛一样,这样的形式也许并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可这一次,是几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跟高二年级学生的辩论,并且,论题是学生们自己挑的,初三的学生拿到了“我平庸,我快乐”这个用他们的话来说“最广泛地代表了学生想法”的正方观点。整个辩论赛中,高二年级的“学长们”显得咄咄逼人,可初三的师弟们却沉着澹定。比赛是紧张而激烈的,双方的表现都很出色辩论结束以后,我听到了在场的老师啧啧的赞叹声和一致的会心笑意,其中一个老师说,“这些学生,真了不起,真让我吃惊”。  相似文献   

19.
名言     
教师在课堂里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话谁说的?知道的请举手。”隔了一会儿,才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在美国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哟!”“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教师气得脸通红。“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教室里的一角有人回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名言@连诗诗$广东省大埔县古镇赤坑村赤坑小学!514259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男孩打电话到家,自我介绍说:“唐老师,我是市六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万炯呵,你听不出我的声音吗?”他这一提醒我立刻辨出了他的声音,他是这所中学高二年级一个班的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是一名十分好学十分聪明的学生。我前不久在这所重点中学采访时,他刚在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得了一个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