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郑麦1860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小麦分子育种团队培育的国审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8—2022年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实施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攻关示范,不仅连续5年实现了超高产目标,而且取得了单产800 kg/667m2以上的重要突破.根据郑麦1860“一突出三高效”(高产性突出,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的特征特性,有针对性提出了“一强化三跟进”(即强化播种技术基础,春季追施氮肥跟进、拔节至孕穗期灌水跟进、后期绿色防控病虫害跟进)的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为优质小麦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农艺农机配套技术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兼顾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被誉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他身价十亿,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科学家;他不是高官,他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他没有正规学历,却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没有巨著宏论,却是一个公认的专家。三十年培育玉米良种40多个,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他就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玉米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李登海。1970年开始,他就从事玉米研究、率先利用紧凑型玉米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后又育成了一大批高产、超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登海"系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4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40多个,7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3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的高产及高产优质并举的栽培模式。根据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确立了亩穗数、穗粒数为相应品种类型的高产栽培主攻目标。并通过生产示范验证了高产栽培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玉米高产栽培的各项主要技术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陕西高职教育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六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高柱 《考试周刊》2010,(41):157-158
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陕西理工学院8个不同院系的部分大学生,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掌握的自救知识异常贫乏,自救实践技能欠佳,并针对我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陕西理工学院8个不同院系的部分大学生,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掌握的自救知识异常贫乏,自救实践技能欠佳,并针对我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6个玉米杂交种的多个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地上形态性状中茎基粗、穗位高占株高的比例、株高、穗位高等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而地下性状中根条数与产量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水肥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株高适宜、茎基部较粗、穗位高合适、根条数较多、植株外观健壮、整体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区主要的高产粮食作物之一,杂交玉米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区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将不断扩大。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玉米增产的潜力,1975年我们在农科所党总支的领导下,运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夏玉米的丰产栽培试验,目的是探讨夏玉米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措施和技术指标,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试验结果,4.15亩丰产田平均亩产714.7斤,其中试验区最佳试验号亩产达到956.5斤。现将试验经过和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10.
玉米高产稳产播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玉米不同播种期的实验,统计分析了其高产、稳产时期,提出了威远县玉米以4月5日到4月12日为最适播种期。过早或过晚播种,均难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回归系数法对 4个玉米杂交种 5个试点 2年结果进行产量稳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量稳定性有一定差异 ,其中皖单 8号高产稳产 ,是较理想的杂交品种。文章同时指出了各品种的适宜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稀植栽培对不同油菜品种各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角果数在稀植栽培中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产量各构成因素分析,油研七号稀植效应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小麦产量性状在二种密度间的关系,并结合以往的育种工作,对一些产量性状不同年份间稀播选择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穗粒数,穗粒重在密植条件下选择的效果可能较好。这在小麦产量育种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无籽西瓜嫁接稀植栽培技术不整枝,不打杈,省种省工,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用种量大,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密度、N和K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三个栽培因子进行了组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3因子成二次回归关系,产量高于10772.83kg/hm2的优化区间为:密度74655~82155株/hm2;施氮量257.9~305.9kg/hm2;施钾量261.3~315.9kg/hm2;蛋白质含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正相关,与钾肥的施用量负相关;淀粉含量与氮肥的施用量负相关,与钾肥的施用量正相关;脂肪含量钾肥的施用量正相关;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均与密度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陕西旅游近年来不但没有升温,反而呈下降之势。当务之急是寻找契机,使陕西文化的优势为旅游所充分利用,同时又使陕西的旅游为文化所包容,二者相辅相成,才有可能重现陕西昔日之风采,共建陕西今日之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夏玉米品种的合理群体密度,使优良品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以发挥群体优势而夺取高产,研究了不同群体效应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在6.75~7.50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比叶重则下降,玉米品种群体密度为6.75万株/hm^2,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安阳市的生态条件下,如果从高产的角度考虑,5种灌溉模式中,以处理⑤模式即底墒水+越冬水+春1水较为适宜。但在底墒水充足,冬前墒情较好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处理④的模式即底墒水+春2水模式。如果水资源短缺,灌水成本较高,则为了达到节水灌溉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目的,可以采用处理③的灌溉模式即底墒水+春1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安阳市西部丘陵区。  相似文献   

19.
应用DTOPSIS法对2002年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一组)的13个参试品种12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各品种的实际表现十分一致,比单纯用产量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价更具有科学性.该方法具有计算简便,结论明确等优点,可作为甜玉米品种区试验中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钙对玉米种子活力及其萌发过程中GR活性的影响,发现外源CaCl2浸种可提高两品种玉米种子活力和萌发过程中GR活性,相反,Ca^2 专一螯合剂EGTA则通过降低Ca^2 水平而使两品种玉米种子活力和萌发过程中GR活性降低,表明玉米种子活力和GR活性受Ca^2 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