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原始问题”,另一类叫做“抽象问题”。所谓“原始问题”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被分解、简化、抽象的物理问题,因此,也称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群峰 《成才之路》2011,(34):36-36
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原始问题”和“抽象问题”。所谓“原始问题”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被分解、简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也称作实际问题。而“抽象问题”则是指将原始问题经过合理分解、简化和抽象后形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为巩固概念、规律而人为加工选编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原始物理问题”与“抽象问题”概念辨析入手,通过分析原始问题的解决途径,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原始物理问题的思维特征进行探讨,揭示出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是学习者的一种体验活动,具有鲜明的图景思维特征;揭示出原始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学习者掌握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及物理常数有很强的依赖性;揭示出原始物理问题解决具有多端性特点,从而提出原始物理问题教育和抽象问题教育并肩而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现实中与物理有关的问题,首先要抽象出物理问题,然后再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推导出结论.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擅长于其中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说,他们习惯于解答剥离了现实情境的纯粹的物理问题,遇到原汁原味的现实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此,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倡导实施原始物理问题教学以扭转这一倾向.原始物理问题最基本的特征是来源于特定情境的现实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首次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分析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思维形态。而将物理问题生活化,是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物理课堂。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将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力的分解”一课中,将每一个问题都生活化、形象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朱春晓 《中学物理》2012,(12):10-11
1“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基本含义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以传统教学为基础,把现实与物理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争取架构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框架.教师于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的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演化成教学时的现实情境,并且这样的过程之中引出各种类型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方法和意见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以...  相似文献   

7.
提出以原始物理问题来实现对素养的考查,特别强调考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物理问题的过程,通过示例说明对这一过程的考查有助于实现“四翼”中“应用性”和“创新性”这两项更高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鲍尧红 《考试周刊》2012,(6):134-135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造成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但是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书本知识很牢固,但是对于要解决来源于生活的原始物理问题时经常是无从下手。许多学生在遇到原始物理问题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形成相应的物理图景,这说明学生对于解决原始物理问题困难的原因在于对已经习得的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不强。于克明教授认为:“传统的物理教学,在原始问题到抽象问题之间.从原型到模型产生了一个断带、一个鸿沟,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唐晓挺 《教师》2015,(3):82-83
原始物理问题是学生最先接触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与原始问题亲密接触程度”的角度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原始问题导学的两个策略:顺势与时令,分三部分:话题的缘起、教学思路和实践探索、价值透析。  相似文献   

10.
张飞 《物理教学》2012,(8):15-17
当前物理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师通过对实际(原始)问题的合理分解、简化和抽象后形成的"问题",这类"问题"与实际(原始)问题相距甚远。至使训练目标存在许多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转化问题的创新能力,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的教学现状,提升物理课堂"问题化"教学效益,物理课堂问题化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于实验建构原始问题,让学生亲历物理实际(原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达成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