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4.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用了“高僧坐化”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出处,课文注释里有简要的介绍,然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呢?课文里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散文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引用了《说岳全传》里一个故事:“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十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是记念,怎么又是忘却,为了忘却又为何要记念呢?这样的开头造成了悬念,在心理上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犹如一石投水,顿起波澜,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许多论者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作反语解释,即释为“不能忘却”,虽于题目说得过去,但于文意却有所不合。 鲁迅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本文是为记念而写。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我倒要将他们忘  相似文献   

9.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10.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近来重教一遍,又得几点“小东西”,愿与同人交流。1.让学生分析题目结构,根据文章背景、开头、结尾理解题目的真实涵义,借以理解全文。过去讲此文,因为太有讲头,笔者总是滔滔不绝。这次教此文,因为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教期间,我教了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刻舟求剑》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思想。这一堂课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设置疑问,调动学习积极性:“思维始于疑问”,一开讲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给老师下面讲的这个故事取个题目。”然后,我要求他们在听故事中,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通过设疑、讲故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启发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分析、概括。二、运用直观教具,突破教学难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有些书面语言有时难于  相似文献   

13.
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标题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而且教师再稍加点拨,指明其好的原因,就如同油灯一拨即亮,学生的求知欲会迅速增长。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初看就觉得这个题目矛盾,不好理解。我们如能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忘却”又说“记念”呢?欲擒故纵,以疑巧妙激趣,启发学生读课文,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再作引导,就会使学生明白如此拟题的妙处。《地球是圆的吗》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了疑问句作标题,很能吸引学生了,教师如再分析一下题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就可以把有的课文编成小故事,在讲故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6.
上一堂有味儿的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学生说:“小时候,听妈妈讲祥林嫂的故事,我哭了;长大后,听老师讲《祝福》,我睡着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笑过之后不免沉思:这位讲《祝福》的老师,也许在创作背景的介绍、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内容特色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8.
林琳 《教师》2015,(12)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七篇课文.其教学过程如下: 1.走进情境听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番吧!(老师播放课件)美吗?让我们走进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聆听它的故事. 2.认认真真读故事 词语读好了,那课文读得怎样呢?请五个孩子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教师随即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请一位同学更简练地说一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程门立雪》。课文讲了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顾不上吃饭就走。他来到老师家,发现老师正在睡午觉,不愿打扰他,就站在老师的家门口耐心等待的一件事。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到:杨时是个尊敬老师、勤奋好学、意志坚定的人。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向他学习。我要学习他做一个尊敬老师的人。从哪里入手呢?我想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努力。首先,不直呼老师的名字,见到老师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其次,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随时举手发言……这些可都是学生尊敬老师的表现呀!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上语文课,无非是老师讲,学生记,偶而提一提问题,这种“满堂灌”的方式,造成了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同学们无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所以语文教学急需一股改革的清风。昨天,我们班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蔡顺华老师一改语文课上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的常情,让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讨论发言来解决课文上的重点疑难问题。上课之前,老师把课文重点分成“白莽的革命精神”、“柔石的‘迂’和‘硬气”’、“课文中三个典故的作用”等专题,分配给历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