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曲轴总厂是以生产“天”牌发动机曲轴为主导产品、国内规模最大的曲轴专业生产企业。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人人是人才”的原则,在广揽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同时,拓宽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式,全力构筑高技能培训平台,下大气力培养高技能职工队伍,走出了一条“智  相似文献   

2.
山东曲轴总厂是以生产“天”牌发动机曲轴为主导产品、国内规模最大的曲轴专业生产企业。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人人是人才”的原则,在广揽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同时,拓宽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式,全力构筑高技能培训平台,下大气力培养高技能职工队伍,走出了一条“智能型、高技能”的职工培训新路子,夯实了企业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一) 我国工业要实现现代化,企业就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迅速,这种需要也愈来愈迫切了。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首先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我国全面开放的国策下,企业的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与国外同行交易”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产品  相似文献   

4.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战场。农林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农林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破除部门、学院、学科之间的管理壁垒,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亟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 ,企业教育也势必会有新的发展 ,那么它的思路又将如何?本文仅作探讨。一、以培养高层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教育重点目前 ,企业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最为匮乏 ,教育应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切实把培养高层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列为教育重点。因为 ,企业的发展要靠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 ,只有切实把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列为“重中之重”的条件下 ,才能做到“依法治教”和办学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把培养不同层次的创造型人才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创新是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6.
十五大报告指出:“利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未来人才必须改变单一型知识结构,形成高层次、全方位、配备合理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那些既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是某方面的专家,而又知识广博,基础扎实,在广泛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具有较高能力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以说,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是高校哲社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杰出代表,其成长规律和培育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运用个人履历分析法,通过对2004—2017年江苏高校45名哲社领域长江学者的计量分析,发现江苏高校哲社领域长江学者在年龄、性别、学科、受教育经历、单位分布和行政任职等方面特征显著:年龄分布不均,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性别分布不均,女性高层次人才稀缺;学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领域;本土化培养特色、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及“学而优则仕”的晕轮效应明显。对策是:加快构建青年及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扶持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高层次人才的涵意 高层次人才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同行专家确认,在某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研究或科技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正在发挥带头作用的高级科技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9.
关于工程硕士培养的途径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是高校与企业互相依托,有机结合,实现“双赢”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三高人才接力计划”系指以培养高级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简称“三高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根据企业和行业的科研生产发展需要,安排培训任务,确定培训项目,制订培训计划和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层次人才新老交替的接力过渡。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人才序列,从层次看,除需少量高层次人才外,大量需要的,一是具有中专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二是相当于技工水平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和广大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劳动者。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大专院校培养,中级人才通过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而大量初级人才和生产第一线的合格劳动者,则应由农村基础教育来培养。具体说,应是农村初中。初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双重任务”。从输送  相似文献   

12.
熊少辉 《中国培训》2000,(11):13-13
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据统计 ,西部每万名劳动者中 ,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为92人 ,不到东部的1/10 ;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 ,只有15 %集中在西部。人才总量不足 ,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关键之所在。人才从何而来?一要靠引进 ,制定优惠政策 ,从外地引进急需的人才 ;二是靠培养 ,在本地人员中挖掘潜力。从当前西部人才开发情况看 ,政府和企业引进外地高层次人才的热情和力度要远远高于培养本地人才。如青海、甘肃出台了“沿海待遇、户口不迁”的政策 ;新疆…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日前,山东省经贸委党组决定:“十五”期间在全省实施“千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即“十五”期间,培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此项目宗旨是:以实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契机,以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整体素质,构建全省“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地”,为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四类人员被列入培养对象:一是现职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中方国有股权代表及高级经营者,三是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四是国有控…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10,(1):46-47
据《徐州日报》消息,近日,徐州出台相关文件,将从今年起实施“515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通过5年努力,在全市引进i00名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征相关学术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或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东培养500名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型企业家。  相似文献   

15.
高难度——高技术一般指有突破性的、前沿性尖端技术领域,是新兴技术领域中高层次的技术.它需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传统技术的观念.高技术密集——高技术产品开发本身往往需要高级的技术设备、测试设备、实验装备、生产设备和管理水平.高资全密集——企业用于研究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要适应“复关”的需要,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外向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缺陷,使上海人才难以适应“复关”的需要。多方位、多途径地从思想、心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着眼,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决策人才、规划人才以及工业设计、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人才是适应“复关”需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我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面临 着职工队伍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大批老职工离岗后,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加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公司的科研生产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公司在制定科研生产“九五”发展计划和实施凝聚力工程时,都突出强调了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并纳入了保证公司科研生产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了快速、高质量地构筑一支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我们在总结以往培训高层次人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模索形成了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三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特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成熟技术和服务规范,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我们看到,高职专门为生产第一线或管理现场培养技术、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类人才面向“基层”,其工作性质是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的物质形态,其素质特色是擅长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具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并非一般操作技能和动手技能,而主要是一种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所以,高职的培养目标中理应包含“创造精…  相似文献   

19.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一)研究型大学一般所说的研究型大学是指根据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的不同,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性、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专业型。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就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生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济南二机床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打造国际一流机床制造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使企业管理、科技、技能三支人才队伍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技能人才支持,使企业保持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