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在欢庆教师节之际召开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缅怀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大力倡导普及教育、全面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不断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忠实履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准则,是广大人民教师和知识分子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胡雪芬 《教书育人》2013,(24):22-23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实践家、理论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和体统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思想,对推动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一、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学校要与社会结合、教育要与生活结合,教学做三为一体。学校要与社会结合,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方向性原则。他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由此可见,他主张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办学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富有、智慧,实质是人民需要怎样的学校,就要办怎样的学校;学校要与社会上最伟大的力量携手,为社会上最伟大的阶层服务。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孔丽娟 《考试周刊》2014,(40):121-122
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许多主张,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其思想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  相似文献   

6.
陆晓蕾 《职业技术》2007,(11):29-30
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朴素地揭示了教育的意义;作为人民的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在目前的情势下更是一贴清醒剂,将激励和催发今天的教师--做广大人民欢迎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着"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即是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最为可贵的品格,又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核心.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敬业与爱生看作一个好老师的最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博爱的心.  相似文献   

8.
教育立国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早在金陵大学时期,他就在其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系统阐明了教育与建设共和国家的关系:“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而消,真领袖不期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况自由平等,恃民胞而立,恃正名而明。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陶行知认为,共和之要素有二:一曰教育;二曰生计。“然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然渐臻满意。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在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祝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爱满天下"、"教育为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学做合一"等精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那"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伟大抱负与时代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敢探未发现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高尚品德等超凡脱俗的人格与魅力,给今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等具有多层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欣悉你会成立三十周年,谨向福建全体陶友们致以热烈的祝贺!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倡导"追求直理、人民第一"、"爱满天下、教育为公",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一贯主张教育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创造能力的人。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崇高品格和求实创新精神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给中国教育给我们的老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其中影响我们教师最深的我觉得就是他的“爱满天下”的思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陶行知先生,学习他的睿智,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像他一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科学性强,且富有中国特色,对指导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园在学习陶行知时,着重学习了陶先生的奉献精神,用他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全园教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理解,幼教工作为人民多奉献,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真谛。"爱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他们需要被我们呵护和爱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想我们一定要铭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用我们的爱去填满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张亚琼 《考试周刊》2014,(71):171-171
<正>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呕心沥血。他是旧中国开拓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人类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对祖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远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誉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在师范读书期间,我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对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有所了解,以及他的名言:千教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思想家。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尊之为“陶子”,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号召广大教师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不仅在国内,陶行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前中国研究所所长、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曾经指出“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在陶行知的故乡——歙县举行“向陶行知学习,做合格的人民教师”主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四川教育学院刘裕权教授到会做了主题报告,报告分为四个方面:一、学习陶行知,追求一个目标——“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二、学习陶行知,弘扬一种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一个能奉献的教师;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百年诞辰。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作风,以及为着普及发展各族人民教育、尤其是普及和发展内蒙古人民教育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思想。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本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教育界进步教育家关心内蒙古教育的光辉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多 《教育科学论坛》2007,(4):58-59,65
纵观陶行知一生所办教育,没有哪一次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或是为少数有钱人办的贵族学校,没有哪一次是弄虚作假的。针对现实某些教育却因过度功利而发生异变,我们应该向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