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实际生活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利用课堂综合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从而实现“三会”的核心素养目标,同时为发展学生几何直观、逻辑推理能力奠定基础,开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通过教学任务、古代教学家的观点和现代教育理论阐述了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其次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第一方面,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第二方面,加强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第三方面,加强两基教学,培养迁移思维。最后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现状再次阐明了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莫正云 《江苏教育》2022,(89):75-76
<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课程育人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和衡量指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质态,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真正发展。1.创设合宜情境,挖掘思维发展的生长点重视创设合宜情境,讲求教学情境的科学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首要环节。第一,创设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简称“三会”).想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先要达成“三会”目标.如何立足“三会”,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呢?文章以几道例题教学为例展开分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验,系统地总结了该教学的一系列实施原则与策略“.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数学获得及重视探究精神的培养等基本教学理念,重视基本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情境—问题”教学力图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力图将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建立在数学学科教学上.  相似文献   

6.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分析发现“情境—问题”教学与数学创新意识的关系紧密相连,对数学创新意识的培育有促进作用,后者关乎国家教育改革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以“平方差公式”为例,旨在说明如何通过“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实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什么样的情境才更有意义呢?曾经一段时间,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成了新课程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关键词.时下,新的声音风云又起.“情境繁华的外表弱化了数学本质”,“情境反而削弱了数学思考”,“热闹的情境背后,学生无所适从”,“数学课堂空间需不需要情境”……大有“情境问题必须重新洗牌”之势.  相似文献   

8.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应该 利用具有足够价值的数学知识和信息,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 力。因此,本文将从“把握情境的尺度”“把握情境的操作性”“把握情境的开放性”三个方面,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 有效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认识轴对称图形。会找、会画轴对称图形。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3.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活动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实现了现实情境和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三环一核”活动教学是形成教学过程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三项子数学活动“数学问题提出”(简称“问数学”)、“探究数学问题”(简称“探数学”)、“述说学习心得”(简称“说数学”)和一项“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过程,探索估算的一般方法。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意识。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估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  相似文献   

12.
许莉玲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48-248,250
文章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命课堂”的构建,具体包括解构核心素养,构建目标多元的“生命课堂”;解放学生思维,构建思维碰撞的“生命课堂”;创设互通情境,构建开放交流的“生命课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更有效?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一、创设的情境要为学生所熟悉“创设情景”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策略和手段,是促使我们更加高效地、生动活泼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了学生不熟悉的内容,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或者需要对“情境”本身进行解释和说明,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这样的“情境”当然不是有效的“情境”。二、创设的情境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情境既可以来源于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教学的基础环节,“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上主张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正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应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所适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学到有用的数学.”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撑,情境的创设会使数学课堂更精彩,因为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引入到情境中,其解决问题的心理运行机制也就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扩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谈一些简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盲目追求热闹,狭隘地创设教学情境的现象: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强调情境教学。从教学论角度看,其合法性在于“教”的情境性、“学”的情境性以及“知识”的情境性。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过程的体验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却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情境教学只有热闹的情境而没有数学,学生面对具体情境无所适从,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所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导致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认清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提升教学质效,达到“双减”“增效”的目的。一、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化,并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情境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与游戏教学法并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同时围绕教学目标.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悟出,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一、现实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教师、学生、家长难以回 避的“老大难”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对其兴趣寡 淡,有的则认为数学晦涩难懂,对其望而却步。深究原因,还是 数学教学中有了问题,“纸上谈兵”多了,学生们就会“不懂不 会”亦或“只懂不会”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们将数学 与生活紧密结合,深度参与到数学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对数学 知识“既懂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