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背景.通过课堂这个载体,就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对每个教师提出了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更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机会,成为当前实施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瞿孝军 《文教资料》2007,(27):126-128
提高党校主体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及其对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讲课做到观点深刻、信息准确、内容丰富、材料新颖、表述生动、形式多样、有针对性。保证党校主体班教学效果,满足学员的需求,让学员知识上能够解渴,思想上能够解惑,理论上能够升华,党性上能够增强,了解学员是前提;因材施教,注重"七性"是保证。  相似文献   

3.
类主体意识--"两课"教学目标的当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集体意识为表现形式,以主体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的内在统一为内容的类主体意识是当前"两课"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WTO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学主体新论——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人",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教学主体是有区别的:教学主体是耦合的群体主体,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则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形态。以此来透析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原先"师生之间的外在差距"就转变成为"教学主体的内在矛盾",而这才是推动教学活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青年时代都经历了从学生、学者到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教育使他们能够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树立起积极进步的人生现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发源地,经过与劳动阶级相结合的人生实践和科学严谨的理论研究,最终实现了向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转变,从而能够担当起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 "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双证书"课程开发主体随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随着人们对课程开发工作以及时开发主体社会功能认识不断深入,课程开发主体研究已经深入到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层面.课程的各利益相关者在课程开发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因此,课程开发主体必须多元化,单一性的开发主体会造成课程开发角色缺失,影响课程的社会认同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仅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英雄史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而且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论依据;伴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创造主体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创造主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创造主体论不仅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体现,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虽然对于主体教学有多种探时,但现实中实施的教学仍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表现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是教为主的体现。对“学为主体”没有更深的研究。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主体,研究教法与学法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会教、会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和谐发展,就应当研究主体,辨析主体,使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这正是教与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教学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学主体的问题曾有过许多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对教学主体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实践活动起过推动作用。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教学主体,以求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传承人类先进知识和文明的中心,其素质教育应该发挥“双主体”的内在积极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既为实践高校素质教育的“双主体”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同时也为实践这种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影响,探索互联网技术与这种教育模式结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福柯在其生命的晚年对主体的思考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前期的作为权力构建的“被动的主体“转变为晚期的自我塑造的主体。福柯通过对主体与权利关系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人的“关心自己“的修身实践的阐发等途径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主体阐释学。其主体性理论对中国当下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不仅应注意在公共理性设计中权力对主体的作用,还应注重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筹划。  相似文献   

15.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然而,关于主体的观念和实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学生如何从课堂的客体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有何作为?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机器人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将机器人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本研究通过教学设计研究,运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原则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使机器人课程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多年来,虽然对于主体教学有多种探讨,但现实中实施的教学仍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表现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是教为主的体现.对"学为主体"没有更深的研究.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主体,研究教法与学法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会教、会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和谐发展,就应当研究主体,辨析主体,使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这正是教与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育理论习惯于从集体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常常使人从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界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常常以教师或学生集体的共同的特征为出发点来构建教育教学理论大厦。反过来整个理论大厦又进一步维护集体主体的地位。个体主体是参加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建构交往教学理论的起点,而交往机制是交往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