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按照载体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模式,通过组建行业—产业—专业专家委员会、建设区域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更新校企合作机制、成立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政校企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建设的基本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助推产业链价值水平提升、助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与助推职业教育品牌提升。借助多元主体协同理论,针对政校企协同建设意识低、协同建设资源能力低、协同育人水平低、协同治理质量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校企从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体制、协同建设资源、协同人才培养、优化协同治理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行动策略,推进打造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有序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办学实体已形成共识,而实体化运行是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发挥功能的基本形态。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具有独立实体存在、主体协同作业、市场机制运作等基本特征。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在实体化运行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学院的独立性遭削弱、多元主体的协同性遇阻碍、管理运行的市场化陷困境。优化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需要深化产权改革、提升产业学院独立性,优化治理体系、增强多元主体协同性,重构运行机制、推动业务活动市场化,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产权结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核算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职业院校产业院校多元主体之间的内涵关联,分析发现产业院校具有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定位精准、教育主体多元化的明显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六个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资源高效整合能力、行业特色专业群、高质量毕业生、落实1+X证书制度、构建联动信息化评估机制。提出了提升竞争活力、提升专业内涵、提升发展价值、拓展领域和延伸服务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策略路径,以实现产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以期促进产业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体现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成效性。  相似文献   

5.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共同发力。本研究在厘清各主体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建立开放型、系统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为高校就业育人、供需对接、新岗位拓展等毕业生就业系列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厘清多元治理主体及其协同育人内涵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主体职责不明、各自为政、治理手段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多元主体利益认识、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共治平台、建立多元主体共治制度等协同育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方雨虹产业学院为例,创新实践了大师工作室混合制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视角,从共创“双大师”学徒培养新机制、共建共享实训平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线并行机制、职教集团联合办学等方面,开展了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研究。以大师工作室学徒制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破解了“引企入校”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8.
课后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协同体系的构建是课后服务落实的关键。文章从多理论维度审视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观念上明确家校社的职责;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上明确政府质量评估、配套制度和服务收费制度建设;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机制上探索分别以家校社为主导构建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9.
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其中,以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逐渐成为推动多元主体办学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大胆创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中,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应用尤为广泛,在补充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唤醒沉睡的存量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PPP项目在实践中的办学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新时代下发挥职业教育对技能形成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业学院兼具学校、企业双方的各类优质资源,然而在资源协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影响了产业学院资源优势的建立。基于协同理论,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筑牢协同基础、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过程控制、保障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等路径优化资源协同,从而使校企双方将资源转化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国际职教界聚焦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在机理,针对目前多元主体协同中的现实困境,从战略协同、需求协同和组织协同三个方面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现策略:完善政策和制度供给,营造和谐秩序;探寻主体间利益契合点,拉紧合作纽带;疏通主体间沟通渠道,促进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孔庆荣  杜琳  曾军 《广西教育》2022,(15):32-35
本文阐明产业学院的内涵,分析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现状,结合山东省和日照市区域支柱产业政策,对产业学院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建设和发展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高地,但总体上依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出现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一般性模式;提出要遵循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大方向,兼顾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建立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产业学院机制体制,构建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三实”治理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教育+产业”融合的新平台,能有效整合“政、企、行、校”多方资源,是学校突破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组建时,还存在准入对象错位、准入条件模糊、准入程序形式化等问题。在比较分析三所双高校产业学院的准入机制的案例基础上,提出构建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相关措施,包括:明确准入条件,做实准入程序和做好激励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办学主体间需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共识、集体决策和合力执行等,协同治理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现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存在定位不明确、利益不均衡、服务对象不明确等现实困境,应深度剖析产业学院协同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明确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利益主体的共商共赢和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协同治理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需围绕进一步明确产业学院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方资源优势、治理权限和利益诉求,全面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产业学院是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具有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内涵表征维度,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六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工作组织架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互培共享机制、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产业学院质量评价机制等路径,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主导型产业学院是现有产业学院建设中最为主流的设置方式,是职业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目标、融入区域经济战略定位的突破口。为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学校发展效益、企业产业共赢效益的统一,职业院校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中必须坚定服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导向,助力职业院校内部“三教改革”的提质导向,突出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效益导向。在实践中,职业院校要以现行政策为依据,明确产业学院的内外部组织地位,优化参与主体间的沟通机制,探索内部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修复责任作为一种新型环境责任形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生态修复制度中,"人的工作"是促使相关措施实施最为基础的元素,也是环境责任形式实现中最根本的力量.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构成生态修复制度中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不同主体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实践困境,为解决现存的制度困境,可从厘清主体责...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具有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传统治理模式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关系尚未形成,呈现出"局部协作、分散治理"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就是要以锁定共识为前提,以理顺关系为重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协商对话、整合治理资源,推动多元主体不同程度和频次的参与行动有序衔接,从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参与高职教育治理的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公办职业院校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破解当前校企合作不紧密的有效举措。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迎来了时代契机。针对当前公办高职院校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政策层面、参与主体层面、实施层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激发参与各方办学动力、创新基于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以及在产权保护、内部治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傅治  孙铭 《辽宁高职学报》2022,(11):21-23+50
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续航。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对跨境电商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跨境电商人才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依托现有产业学院发展,大力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的。新时代,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缺口较大。这就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如何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促进跨境电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已成为开展跨境电商专业建设的各类高等院校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