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历代治骚者多认为其“作于被怀王放逐之后”。如结合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本身对这一问题作一全面考察,则不难发现《离骚》各重要章节所涉及的均是诗人在郢都的活动,作品最后所说的离开郢都也绝非放逐,而是诗人为抗争所采取的自主行动。《离骚》当作于作者遭谗见疏之际,而非放逐之后,其时宜在怀王十六——十八年。  相似文献   

2.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3.
从《离骚》和《凤凰涅般木 》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 ,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楚辞》为屈原一家之书的论点,将历代《楚辞》居集而《离骚》尊经的焦点转移到屈原身份的讨论之上,这影响到近代学者关于屈原身份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离骚》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一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三是生与死的冲突与归一。这种蕴含于诗篇中的哲理,虽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表现方式不同,但同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杜甫诗《登高》的具体分析,对本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8.
屈原服饰考--兼疑《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史料的考证,指出屈原的服饰与众不同,比较定型,应该是身穿染或绣有“芰荷”、“芙蓉”色彩或图案的短衣、头戴高而又尖的帽子;《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所绘的“屈原”,身穿白色(或青色)儒服、头戴儒巾或圆型缁帽,与楚人的习俗和屈原的性格截然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一代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学的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代表诗人"的一部力作,《离骚》自然应被纳入教材之列,尤其是作为非华裔人士的翻译教材。本文以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学及历史理论作为方法论,侧重研究本雅明文本"重生"理论对《离骚》翻译的适用。朱熹版《离骚》注本充分结合了译者的历史语境,是该诗"来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当代《离骚》注释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更自成一家,成为《离骚》来世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郭沫若《女神》中的《凤凰涅槃》和郭沫若使用这些隐喻的用意,认为隐喻在诗歌语篇连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为《离骚》虽然诗情饱满十足,但它缺乏严谨的熔裁、结构,或者说:《离骚》是“心灵的想象之流或意识之流”,全篇“很难作出逻辑划分”。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的《遗腹子》和张爱玲的《琉璃瓦》都共同关注着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生活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并把它作为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透视的一个切入点。但两篇作品的观察视角和主题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把两篇短篇小说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比较其异同,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叶、张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阐释戴望舒《雨巷》的诗意,指出《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艺术上,《雨巷》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又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注重“内在律”的情绪节奏实践,在大量语气助词、副词、介词结构对应中的排比重叠应用,实现了情绪节奏与语义节奏的互动;以虚词的合理使用构成自由灵活式、圆融平衡式和回旋递进式的语形节奏,推进了情绪节奏的放纵与收敛;形成诗句轻重音和声调、语调的变化,虚词的反复及押韵,构成了现代的韵律节奏。《女神》以大量虚词调适语音节奏的急缓、停延、长短、高低等要素,与情绪节奏、语义节奏、语形节奏等互动,打破了传统诗歌固定的格律形式,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节奏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印度杰出作家迦梨陀娑的优秀代表作诗剧《沙恭达罗》通过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同时《沙恭达罗》还以其重要的艺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文人。作为贵族大夫,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家的存亡深切关心,对国君的被蒙蔽和小人的谗言而忧虑感怀;作为爱国诗人,他作《离骚》,创楚辞,真挚热烈地吟唱出自己心中的忧愤与哀伤。而千百年之后,汉代的贾谊和南朝时的颜延之重游湘水,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分别写下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悼之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凤凰新闻》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语用预设.通过分析《凤凰新闻》中25条新闻标题语料发现: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的机制、理据和功能等;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语用预设能够在读写互动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共同构建完整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9.
作为唐朝一代推崇的先驱,萧颖士对整个古文革新运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引《诗》、仿《诗》"情结";而这无不与萧夫子"宗经尊儒"的经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后人对于萧诗也有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景、情、思、理四个方面对苏轼的《前赤壁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