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关于道德行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行为?“行为”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能动的、自觉的活动.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即使是人的非本质方面的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所以对人类行为的认识,要从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也就是说,人类行为受意识支配,是意识的  相似文献   

2.
意识活动是人特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一方面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受客观世界的制约;另一方面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客观的物质世界具有反作用,表现出意识的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就具体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共有的,所以,人人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只有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  相似文献   

3.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 ,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在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  相似文献   

5.
意识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类通过实践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最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新事物。因此,从本质上说,意识能动性属于认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产生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主要活动,也是刨造了人类自身的活动。人的属性是什么?人有那些基本属性?人类正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了它的自身属性。人类的自身认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取得了各种成果,人类的自身认识运动还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浩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认识与改造主体的人与作为被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自身),这两极之间的关系之得以形成,并在相互作用下得以发展,其基础、其机制,全在于实践,在于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实际活动。区别于其它的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学说具有以下特点:①实践是一种直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哲学笔记》第228页.以下凡引自该书者只注明页码.)这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部分写下的一句话.它一直被我们当成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经典概括.这句话实在令人费解.多年来,对它的习惯解释:这是列宁在肯定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影响客观世界这个意义上说的.(为了能自圆其说,还得补充  相似文献   

11.
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有关“意识能动性”的论述存在一些混乱和不确之处,似应重新审视: (一)“能动性”与“反作用”相混。反作用伴生于作用,与能动性并无必然联系。能动性是作用与反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不是作用和反作用本身。具体地说,它是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即“主体的能动性”。(二)“能动  相似文献   

12.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这样,就产生了情感对象。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情感对象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人作为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主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功,是人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具有的能动性。语文教学中,生认识和应用一篇篇范文客体),认识客观事物和生活象(客体),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制作成一串串有意义的声流和一篇篇作文(客体),都学生...  相似文献   

14.
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并具有复杂结构的精神现象的核心部分.人按照一定的计划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自身更完善.这种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信仰作指导.信仰体现了人的意志,凝聚了人的愿望.激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因此,它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来源.……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坚持两个统一,把握《哲学常识》知识结构体系《哲学常识》(93年版教材,下同)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即人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主线展开的,强调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学说。《哲学常识》的每一课内容,先分析客观世界是怎样的;然后分析人的自身又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规定自己认识和改造的活动。这样就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118-119
<正>一、创新发明是意识成为存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同时又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人的意识又不是被动的,它具有人类独有的能动性,恩格斯之所以赞美人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就在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更突出的表现是将意识变为新的存在。昔日的长江出三峡后常发生洪水泛滥。据考证,从汉代到清  相似文献   

18.
能力是指个体适应并胜任某一活动和调解自身行为的心理可能性和现实性。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力表现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故思维能力(或称认识能力)是人的能力的起点。思维不能归结为感性的表象和映象,思维具有抽象性,它能借助科学的概念和范畴概括各种感性材料。所以思维能力主要是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创新等能力。 知识的存在与增长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获得和运用知识需要能力、依赖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和记忆能力不能接受前人的知识;没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也不能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知识和能力都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的。 高考所要求的七种能力,可简要归纳为;1.再认、  相似文献   

19.
信念的功能在于使主体把握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标准和原则。它主要分为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它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观根源 ,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同时 ,信念的功能也具有二重性 ,所以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正确的信念 ,而摒弃那些非科学、错误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正>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觉醒,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要求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能意识到自身的需要、价值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能意识到只有在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力量的驾驭中才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能力"。①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其自身发展水平的程度。基于此,"自主发展"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维度,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②以此为导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