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自序》在历年来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直编排在议论文单元内。每当教到这篇文章时,根本无法按议论文的基本要点进行分析讲解。故而就《〈呐喊〉自序》的文体作一辨析。首先看文字表述。文章的文字表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当然,并非某种文体的文章就专用一种表述方式,也就是说,议论文中也可用记叙、说明的方式。但一种文体一般是以一种表述方式为主体。世人皆知,《呐喊》是小说集,而序言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叙述创  相似文献   

2.
题解《〈呐喊〉自序》是鲁迅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作的序言,写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收在《鲁迅全集》第一卷.序是我国较早的文章体裁之一,梁萧统《文选》中就有序类。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序,绪也.孙炎云,谓端绪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诗序》,序之义其来尚矣。”(见宋裴骃《史记集解序》注)序是一部著作的首篇,有的评介全书的内容,有的说明写作意图,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评介一部著作内容的,如卜子夏的《诗序》、汉孔安国的《尚书序》;评介一篇文章的,如晋皇甫谧的《三都赋序》(晋左思作《三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2.汲取信息,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及《呐喊》的创作经过。3.学习鲁迅反抗绝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呐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二、重点及难点:重点: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态度的理解。三、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相似文献   

4.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1.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络。2.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3.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及步骤:1.导入新课:当代学生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你们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想要不断地进步,就要首先学会去缓解压力,去释放内心的苦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困惑的事情说出来。找个无人的地方大…  相似文献   

5.
石泉 《学语文》2002,(1):10-11
研究目的: 首先,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进行语文技能训练,诸如筛选主要观点和揣摩关键句子。其次,为纠正学生研究性学习中暴露的缺点:不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研究达尔文,树立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导语设计 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进攻力量强大的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迎战。廉颇在长平筑垒坚守,双方相持三年。在此情况下,秦国使用反间计,故意扬言廉颇只善守而不善攻,秦国不怕廉颇,最害怕的是赵括。赵王没有真正了解廉颇的军事才能,也不去向将士了解战争的情况,征求具体的对策,就信以为真,调回了廉颇,改派缺乏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 赵括到阵前,也没有调查研究,盲目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粮食供应又被切断。赵军断粮46天,五次突围不成,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40万赵军士兵在投降后全部被活埋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赵王和赵括都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于战争是如此重要,对其他工作又何  相似文献   

7.
8.
一、自学目的1、学习以说明为主逐层递进的表达方法,并注意跟前面两篇序比较写法上的不同点,结合作文进行摹拟性练习.2、学习达尔文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物种起源〉导言>是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若要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就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几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重点.<<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比较艰深,阅读难度很大.一是因为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二是内容与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有较大距离,三是文章结构及语言表述与传统的中文表述形式有很大区别.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样一篇纯学术文章读懂弄通,课文前面的"学习重点"是把有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呐喊>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回顾了自己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思想演变和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说明了他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产生的缘由和经过。《呐喊》共十四篇作品,在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就收了七篇:《社戏》(初中二册)、《故乡》、《一件小事》(初中三册)、《孔乙己》(初中五册)、《药》(高中一册)、《阿Q正传》(高中三册)和《狂人日记》(高中四册)。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作品的基础上,再学  相似文献   

11.
《〈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就带有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意思。这里面反映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  1.阅读目标。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2.情意目标。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  相似文献   

13.
学习鲁迅不能不学习《呐喊·自序》(下简称《自序》)。《自序》是横亘在鲁迅作品面前的一道槛,不能越过。遗憾的是,众多版本的教材都删去了这篇课文,仅在北京版选修教材中留存。一九二二年底,在北京的旧寓里,鲁迅编完了自己第一部小说,追述了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历程,在痛苦和寂寞中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反思,写下了这篇具有总结性的自序。  相似文献   

14.
点评:张春莲———方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感受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说明性文字的写作风格。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辨别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教师点拨引导。2.讲读结合,以读带读。媒体设计图片、文字、视频综合运用。教学思路一、导入在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字中,你最喜欢读哪类文字?最擅长写那类文字?为什么?(以多媒体展示)(说明:以问题的方式导入,学生会以此展开对旧知识体系的回顾与筛选。)二、探究阅读,分层…  相似文献   

15.
《〈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是达尔文全面阐述他的进化论学说的重要文献,课文选用的是科学出版社的译文。对照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物种起源》(舒德干等译),笔者感觉译文有诸多不甚令人满意的地方。例如,在课文第二段,谈到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的原因时,作者说:“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而在“陕西版”的译文中则采用了这样的译法:“还有一个特别原因也促成本书的问世,那就是,正在研究马来群岛自然史的华莱士先…  相似文献   

16.
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当课堂教学中教学高潮出现时.学生会因急于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计一些教学高潮,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下面以《(农村调查)序言》为例论述之。  相似文献   

17.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按照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整体结构的特点,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宜昌地区教研室组织部分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和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教师编写了《中学语文单元自读津梁》(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本,以下简称《津梁》)。此《津梁》,以帮助和指导学生按单元自读新编初、高中语文课本为宗旨,同时为教师切切实实按单元(而不是按单篇)进行教学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思路。它按照教材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三类课文的分工,循着教材本身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列,从总体上把握单元的精粹,设计单元过关测试题。以具体实施《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津梁》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物种起源>导言》一文(选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种起源》)的备课过程中,我总觉得课文第一句话“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有点问题,可是又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我模模糊糊觉得“关于”的对象不明。  相似文献   

20.
一 课文开头第1句是:“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二重复句,后一分句的结构是:“……分布和……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主语是“分布和关系”。这一句还可以理解为:“关于……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一印象。”无论哪一种理解,笔者都觉得别扭,不符合语言习惯。核查原文后,便豁然开朗了,原文是:“WhenonboardH.M.S.Beagle,asnaturalist,Iwasmuchstruckwithcertainfactsinthedistributionoftheinhabitantso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