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3.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8.
林军 《中国成人教育》2006,(10):139-140
义利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义利观表现为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当今社会,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大学生确立以义统利、遵义兴利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思想史上,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大致有三种不同观点: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这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人生观在义利关系上的表现和反映。“重义轻利”观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义利观,儒家学派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蔑视私利,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义利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干,凡为儒者均谈“义利之辩”。“重义轻利”涵养君子之志,激励炎黄子孙。儒学是中国特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必须“义以为上”。当前有些人在义利关系上陷入了送惘。在世纪之交呼唤道德之际。应借助于儒家思想,使人们的行为受道德理性支配,开创一个道德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义利关系是中国思想界的永恒话题。这是因为这对矛盾的处理总是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影响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从文字结构解析 ,“义” ,上“羊”下“我” ,“我”为兵器 ,以兵器杀羊分肉 ,表示合理分配。“利” ,左“禾”右“刀” ,以“刀”割“禾” ,从收获中引申出物质利益。当“义”逐渐演变为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最高的原则和道德价值时 ,“利”也成了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好处。尽管中国思想界从来没有停止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合一等思想的讨论 ,但二者并非势不两立的观点 ,已基本为思想界…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义利之辨作为道德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针,指导着人们选择何种行为规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最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在伦理思想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利又有私利、公利之分,凡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并且损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称之为私利,凡是追求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称之为公利;(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凡是强调“义”,主张以“义”为评判道德行为标准,只管道德动机,而不问行为效果的,属于动机论者;凡是强调“利”,主张以“利”作为评价行为善恶标准,只管行为效果。而不问道德动机的,属于效果论者。义利之辨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即公与  相似文献   

14.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君子义以上为”(《论语·阳货》)的命题。“义以为上”,就是重义轻利之意,这一命题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这种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善利万物”追求天下百姓之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主张,正是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肯定和鼓励的。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义利关系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讨论了数千年,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以大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积极主张重义轻利,即讲义为荣,吉利为耻。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行义”。明昭德义是君子的品格,而只知求私利则是小人的特点。这里显然包含了轻视个人利益的观点,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孟子更是主张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观趋于片面。汉代董仲舒把崇义抑制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倡导“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宋代理学家又把此思想推向了极端。朱拜就认为义和利…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秉持“天下”思想的道德张力,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之天下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辩证扬弃和与时俱进;从奉行“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讲信修睦”的国家关系及大同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不断超越与理论升华;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以和为贵”的政治立场、“和衷共济”的合作关系;坚持“重义轻利”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弘义融利”把中国机遇化为世界机遇,“义利兼顾”构建国际新秩序,从“弘义融利”“义利兼顾”之义利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发扬光大与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义利观透析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表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利”,则主要指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中国传统哲学“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忽视了个体正当的物质欲求,市场经济召唤着新型的“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文章从义、利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