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然而,高徒并不是严的必然结果,严、可能出高徒;也可能出不了高徒。因为有不同的严。前不久,曾看到一则报道:一位老师因为学生不注意听课,就拧学生耳朵。结果,用力过猛,把学生的耳朵拧坏了。当然,这位老师受到了处理。然而,这位老师却说他拧学生的耳朵,是出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里,我们且不分析这个老师的“严”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单就“严”的后果来看,就叫人有点害怕。我想,如此之“严”,非但出不了高徒,恐拍会出几个身心不全的人。因此,如此之“严”万万提倡不得!怎样的“严”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呢?首先,我们提倡的严,应当以爱为前提。自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向教师推荐过一个“借分”的故事,是说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卖力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语文老师是一位非常高明的教师,她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  相似文献   

3.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校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  相似文献   

4.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  相似文献   

5.
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的每一次信任和宽容,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北京有位丁榕老师,当年她发现一个学生拿走了同桌的钢笔,当时她没有责难,也没有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你肯定不会要人家的东西,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丁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丁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对于学生的缺点,难…  相似文献   

6.
玩物·长智     
有个小学生上课玩“金铃子”,受到老师的制止。但这位老师并没像有的教师那样简单地训斥一顿,然后把“金铃子”踩死。她除了耐心地进行纪律教育外,课外还特意找来这个学生,和他讲有关“金铃子”的知识,并要求他以“金铃子”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写成后还在全班朗诵。被教育的学生高高兴兴地改正了缺点,而“金铃子”事件又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学的大门。   我很赞赏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小学生上课“玩物”,既有碍于自己学习又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应该管教。但教育学生又必须体察学生的心理,要看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物…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意思是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进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那么,教师诚心诚意待学生好,是否一定会使学生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呢?很多教育现实却否定这个命题。记得我升入初二的第一学期.我们的英语老师来上第一节课时满面笑容.结果我们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位老师“好说话”,便开始“放肆”起来。  相似文献   

8.
20年前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上了这样一堂作文指导课。他在简要评析了上次作文情况并指出存在的文不切题的缺点后 ,宣布本堂课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审题。他板书了“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题目 ,启发学生研究“题眼”在哪里 ,如果要画一幅画 ,怎样才能表现出马蹄子的这个“香”?学生们议论了一阵 ,想象了各种画面 ,都觉得要表现这个“香”实在太难。这时 ,这位教师不失时机地讲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他说 ,从前有个主考官主持一次画家考试 ,题目就是“踏花归来马蹄香”。第一个画家画了篱笆圈起来的万紫千红的花园 ,还画了篱…  相似文献   

9.
杜影 《江西教育》2004,(20):28-28
一位中国教师在美国看见孩子画出一个蓝色的苹果.美国教师只是对他笑笑.鼓励了一下便走开了.下课后这位教师问美国教师为什么不纠正他.美国教师很惊讶地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也许以后他会发明蓝色的苹果呢。而现在苹果是什么颜色,生活会告诉他的。”  相似文献   

10.
朱会会 《学周刊C版》2014,(3):212-213
早晨,我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查阅资料时,我班的一位特殊学生走了进来,塞给我一封信,说了声:“老师,给!”然后,他转身迈着默默的步子出了办公室。我望着那个胖乎乎的背影,心里忽然有了一丝亮光……这位学生是我班的张文松。我听以前的老师讲过,他的耳朵失聪,智力发育方面也有些迟缓。可能是长期和活蹦乱跳的同学们在一起却听不见别人欢声笑语的原因,他内心的一些想法是正常的学生没法体会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有位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上了这样一堂作文指导课:他在简要评析了上次作文的情况并指出存在的文不切题的缺点后,宣布本堂课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审题,他板书了“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题目,启发学生研究“题眼”在哪里,如果要画一幅画,怎样才能表现出马蹄...  相似文献   

12.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陆游主张学诗要重“诗外功”。其实,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课达到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关键也不单在一堂课上的40分钟,还需教师的“课外功”,即这位教师学识功底的厚薄,对教材、教法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如前苏联有位历史教师,很成功地完成了一堂公开课,有人问他:“准备这堂课,你花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准备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准备这堂课仅用了十几分钟,那为什么说“准备了一辈子”呢?…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位乡中教师的朋友向我诉说了一件令其尴尬、难堪的事:有一次,他所带的班有位同学犯错被一位学校领导“请”进办公室。当这位领导处理完这件事走出办公室时,恰巧在操场上碰到了他和外校来本校听课的教师,周围还有很多学生包括他所带的班的学生。这位领导一见到他便说“你们班真是‘人才济济’,赌钱的有,打架的也有,今天某某又……你这个班主任真是‘过瘾’哟!”  相似文献   

14.
林群 《四川教育》2002,(11):27-27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口算“536÷59、1225÷45、3572÷78”……在校对得数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口算这些分数除法题有更简便的算法:只要把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就可以了,但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执教教师和很多听课教师事先都没有想到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翘起大拇指激动地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位同学可真了不起,他把被除数、除数、商的分子、分母进行了比较,创造了计算分数除法的另一种方法,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同学…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教学情境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节课时,上课了,她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唱首歌,然后再上课,好不好?”在学生认可的同时,她叫起一位学生,让大家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唱歌。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起来了。等这位学生唱完歌后,这位教师接着问:“同学们刚才用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位同学唱歌,…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教育好孩子是全球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很关心的话题。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学校里,四年级学生麦特已经连续7次迟到,他的指导教师罗伯特对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却如此缺乏纪律性很担忧,他要采取措施使麦特改掉这个缺点。首先,他在班上宣布:“任何一个学生若  相似文献   

17.
耳闻有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生读笔顺的时候,将“捺”误读为“nai”音。一位小学生向他纠正:“念na,不念nai。”这位教师却冷冷地说:“这个字是多音字,就念nai。”学生不服气地翻开字典与他争辩,这位教师急了,把眼一瞪说:“老师再不行,也比你强。怎么你这么爱犟嘴!”  相似文献   

18.
李娜 《宁夏教育》2004,(11):69-69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很有名望的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小草去问他的老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种小草。那位教师不清楚,便谦和地对这位学生说:“你爸爸是很有学问的植物学家,回去问问他吧,我也很想知道这种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这位学生拿着小草到学校再次对老师说:“我爸爸说他不太清楚小草的名字。他说  相似文献   

19.
吴新能 《师道》2003,(1):11-11
近日,一位教师朋友向我诉说了一件令他尴尬和难堪的事:不久前,他所带的班有个学生犯错被一位学校领导“请”进了办公室。当这位领导处理完这件事情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恰巧在操场上碰到了他和外校来听课的一群老师,他们正兴致勃勃地与一大群学生讨论着刚才的公开课。这位领导一看到他便大声地说:“你们班真是‘人才济济’啊,赌钱的有,打架的更多!今天的这位就更离谱了……你这个班主任真是‘过瘾’哟!”我的朋友听到领导的这席话,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可领导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越发说得滔滔不绝……同为班主任,他的经历不禁让我也…  相似文献   

20.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然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对学生们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