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部分 辩证法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集中讲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实质核心。(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其次,要注意掌握:联系、发展、新事物等基本概念,搞清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祛的总特征?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什么?4、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原理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魏云 《考试》2014,(Z1):59-61
<正>唯物辩证法是《生活与哲学》最重要的板块,是历年高考不可回避的必考点,主要讲述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涵盖三大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其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事物的内部来讲,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从事物的外部来讲,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从整个世界来讲,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数学从内容到方法都离不开唯物辩证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阐明、讲解教材,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要求从普遍联系出发,既看到事物的区别,又看到事物的联系,从区别中把握联系发展,在联系中看到区别阶段。运用这一基本理论,观察、研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德育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层次之分又有上下衔接,既是系统的发展,又有阶段的特点。探索德育的相互衔接就是从研究幼、小、中、大学四个教育阶段德育的相互关联入手,寻求德育现象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在教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阐明、讲解教材,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认识世界,是通向科学和真理的必由之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知、研究和指导社会科学中教育学分支中的英语学科教学,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认识和把握这两个观点的时候,必须分别分析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内涵,指出学生学习中常常易犯的错误并予以剖析。在联系方面主要分析联系的“四性”,即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可变性,并指出四个常见错误。在发展方面,主要分析发展的含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学生容易犯的把发展观与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混为一谈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正>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实用课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讲难学。尝试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来理解、分析和处理课程内容。通过将唯物辩证法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领悟,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他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它之所以被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的体系中,都不难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特色理论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两大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两大观点。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要求用矛盾观点分析事物。邓小平正是运用了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社会主义,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条件     
<正>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条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实质上是一个条件论的问题。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无论联系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条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关键因索。因此,研究条件,搞清条件的基本特征,确定条件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指导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之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联系的观点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李永寿以联系的观点指导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培养...  相似文献   

13.
胡兴松 《新高考》2005,(1):103-104
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结合教材和大纲,复习这部分知识主要应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原理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是运动的,是变化发展的。几何做为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这一点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见解,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在这两种发展观之间存在着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分歧。但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其它分歧,归根到底都是由承认不承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理由如下: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分歧,是由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孤立地看问题。这种发展观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隔离的,没有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龙作田同志提出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第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第三、唯物辩证法的每一条基本规律都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也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第四、唯物辩证法的诸对基本范畴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其中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全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都是在普遍联系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18.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运用联系的观点,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思想方法,各版本教材内容建立联系,加强内容的理解;运用发展的观点,可以深入理解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的理解。单元与课时之间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课时之间也要有联系,通过一个单元完整的学习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学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来观察事物,掌握它们的一般规律性,这是辩证法总的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本文拟通过教例,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在行程问题中,相向运动与相背运动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相向运动,无所谓相背运动;没有相背运动,也无所谓相向运动。双方共处于行程问题这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使小学生  相似文献   

20.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在哲学常识上册讲述唯物辩证法就是从联系人手的,主要是在第二课第一节专门讲述。然而大多数同学对于联系的观点到底是指哪些观点,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感到迷惑不清。一般来讲把握联系的观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