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人的阅读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作用;一个群体的阅读史,直接反映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个民族的阅读热情,直接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文明高度、创造能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
邓文宽 《家教指南》2006,(6):97-102
本文再次论证了"吐蕃纪年法"始于吐蕃民族的观点.大概在唐代武则天末期,一种变异了的六十干支表由汉地传入藏区.约在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初前后,藏人木雅·坚参白桑据之创造了"吐蕃纪年法".对于吐蕃这种纪年方法,我认为是他们积极吸收汉族的干支纪年法并加以改造的结果,这套方法用于纪年始于吐蕃民族.本文还纠正了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纪年法为"汉族僧侣纪年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强力集团     
蒙蒙 《孩子天地》2013,(5):32-33
19世纪,一股强烈的民族感席卷了俄国大地。俄国艺术家和作曲家们不再继续模仿西方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他们想要创造自己的本体感。"强力集团"是一个由五名作曲家组成的团体,这五位成员对发展独具特色的俄国音乐怀有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语言里。"因此,语言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智慧之泉,创造之源。把语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实则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品质,还原了语文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参透创造教育思想;交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相比其他学科,作为有“思维的体操”之称的数学,拥有着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有发展力的民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英语教学同样要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迸发出个性化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陶先生作为我国最早的创造教育的倡导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表<创造宣言>,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相似文献   

10.
<正>陶行知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  相似文献   

11.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精神风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标准。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责任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还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如果  相似文献   

12.
周悦 《学子》2016,(6):29
琐碎繁杂的工作让教师劳身劳心,形成重如泰山的感觉。在长期的高压影响下,教师的"朝气"趋于"暮气"、"活力"趋于"漠然"、"热情"趋于"冷淡"。如果教师走不出"教育窘境",当"职业倦怠之心"形成,怎能不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学会自己创造出愉快、幸福的工作氛围,调节自己的心态,活跃自己的思想,激发出工作激情,学会创造工作快乐。教师对待教书育人工作不仅要有"丝尽泪干"的奉献精神,更应以快乐心态鼓励学生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教师  相似文献   

13.
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原历史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泽忠 《河池学院学报》2013,33(3):38-43,48
侗族自称"干"(侗语指"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族聚居地古属牂牁夜郎地。侗族原生性环境空间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及其适时建构性特质的形成,渊源于"干"族群的生存观念基础及其传统文化认知行为。人类学、民族学"原生论"与"建构论"从民族和民族主义理论的两端相对性的或强调民族是"原生的",或强调民族是"建构的",两者各持一端,互为抵牾。"干"族群文化自我深层结构中的统合性因素表明,"原生性"与"建构性"既互为相向,又互为指认和互为通约;即文明进程中,"干"族群原生性生存空间的绵延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始基于传统因素即统合性因素的延伸性整合及其与日俱化的适时建构性。  相似文献   

15.
陈维江 《辽宁教育》2013,(7X):75-75
<正>一、创设人文环境,孕育民族情怀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积极营造充满民族情怀的育人大格局,使之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学校个性,造就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大前提。因此,从"物化"和"人化"两方面入手,以"外化物表,润物无声;内化人格,陶冶心灵"的环境建设,营造具有人文色彩的校园环境。此外,以"中华神韵、民族情结、中华是我根、我铸中华魂"为主题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更能让学生们拥有展示民族情怀的空间。"我是坚强的,我意志坚定,该做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实践,富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一代宗师。他的创造教育学说,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陶先生把人的真正价值看作创造和开拓。他认为,做人就应该创造。他说:“只要有一点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一个富有创造活力的人,是不会受时空限制的。所以,陶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翻译成现代文,大体上就是:不干些无聊的事情,如何能有趣地度过有涯之生呢?他可算是中国的"创客"祖师爷了。热情勃发地干着一些听上去很无聊、做起来又很麻烦的事情,比如一个"翻译"指纹的唱片机。把无聊变成有趣,没什么功利可言,好玩便是一切。  相似文献   

19.
"人人是创造之才,时时是创造之机,处处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他们提供创造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就能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就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