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美玲 《考试周刊》2011,(36):30-31
侠是中国文化中一曲美妙的声乐,一篇浪漫的诗章。中国自古有好侠之风。西汉时期是游侠的盛行时期,前四史中《史记》和《汉书》均为游侠专门立传。但两者的游侠观差异甚大。本文试图对马班游侠观进行再认识,即从“侠的定义”角度切入,探究其差异之因,并从儒侠文化同一性的角度,探究马班游侠观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在孔子之前已经结集成书,广为流传于春秋前中期的上层社会.而对于它的品评——《诗》说,也陆续相续问世.考察古代典籍得出,先孔时代已经出现了“献诗”说、“记物”说、“义府”说、“言志”说、“断章”说、“合意”说、“观乐”说等七种《诗》说.这些品评概有所主,各有所因,其立说角度不一,旨趣归属不同,而于中国古代诗学之意义则大致相伦.它们客观上揭示了《诗》之来源渠道、伦理内蕴、社会效用、缘作本意、歌乐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先孔时代人们对于《诗》的认识、理解、鉴赏与运用,对于其后诞生的大思想家孔子的诗歌见解以及汉代儒生之《诗》论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们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建构的一项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氓”一词虽然出现于清末,但中国古代早有属于流氓一类人。《诗·卫风·氓》中之“氓”,从语义解释到形象分析,综合观之,实为流氓。这一发现,把中国流氓史的发端提前至《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形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5.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南北朝一章中提到士族文化上崇尚清谈。但由于教材对士族持全盘否定态度 ,容易误导学生对清谈产生偏见。本文想就清谈之风的成因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一探讨 ,还学生以全面而真实的史实 ,肯定清谈应有的历史地位。何谓清谈 ?清谈 ,亦称“玄言”、“玄谈”、“谈玄” ,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 ,上承东汉末清议 ,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 ,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 ,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 ,摈弃世务 ,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 ,到晋王衍辈 ,清谈之风大盛 ,东…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取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7.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宛如高山,虽皓首穷经也会有“仰之弥高”之感;宛如大海,即悬梁剜骨也只能兴“仅得一票”之叹。对于广大的青年学子来说,则更似欲登无路,欧度无航。新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来珠明教授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简史》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幽之曲径,一叶渡海之扁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简史》一书着重介绍了从中国古代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给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以重大影响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全书凡八章,共30多万字。这部著作,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顿时…  相似文献   

8.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1.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山海经》并非“解《天问》而作”,并进而论及屈原《天问》的天地观、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山海经》时代的天地观,并指出中国先民对“地球是圆的”的认识早于哥伦布近2000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一节课后的问答题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二节课后的“材料解析”题参考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一是在《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四章“封建社会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课后的问答题:“仅就本节内容,用史实说明隋朝对后世以至今天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要点值得商榷,因为即使“就本节内容”,也不应该仅限于“隋朝的建设”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老版高中《中国古代史》(2003年修订本)第六章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讲到“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时说:“明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有老师和学生常问,为什么明代称西藏为乌思藏?  相似文献   

15.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古代文学的叙事和抒情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其“藉外论之”的寓言观对古代文论的贡献却鲜有人论及。笔者认为其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寓言”应作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比兴”、“隐秀”、“兴寄”等并列而存在,并相互影响着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7.
六、中国古代关于方程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方程这个概念的著作是《九章》。《九章》的第八章称为方程章,从该章的内容来看,是讨论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的。因为若干个未知数要若干个式子,用算筹并列成行,就成一方形,故称作方程。我们现在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方程,方程不“方”了。这是清朝李善兰翻译《代数学》时所用的说法。在我国古代,一元高次方程称为天元术,而多元高次方程称为二元术、三元术、四元术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探索“灵感之谜”的刘奎林教授 ,历经 1 5年的潜心研究 ,推出力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一书 ,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以下简称《灵感》)一书 ,选钱学森教授分别给吴廷嘉、沈大德、杨春鼎、刘奎林等学者关于研究灵感方面的 1 0封重要信件为代序言。全书共 1 5章 ,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可称其为有关灵感概念和灵感观的演变与发展。包括第一章灵感的历史渊源、第二章中国古代灵感说、第三章灵感观的演变与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探索有关灵感发生的本质与特征、原理与规律、机制与方…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