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丰七年(公元180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称的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庐山的风雨云雾使因"乌台诗案"而累及贬谪的苏轼感到惊异骇怪。于是兴之所致,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游庐山诗——《题西林壁》:  相似文献   

2.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6.
诗的理趣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在庐山西林寺的题壁诗。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概括地抒写出游览庐山的总印象: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梁;从侧面看。它又是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不相同的形象。从这个印象出  相似文献   

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题西林壁》诗。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了解一下苏东坡游庐山赋诗的始末,是很有必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经朝中友人多方营救,方得从宽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到任。后于  相似文献   

8.
公元1079年,即宋神宗元丰二年,在北宋政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改知湖州的苏轼因写诗谤讥朝政,被人弹劾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才保住性命,责受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黄州一住就是六年,直到元丰七年移汝州团练副使。从此,偏僻的黄州便因苏轼的到来而闻名后世。  相似文献   

9.
现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有一首宋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书中注释①只提到了“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苏轼何因被贬官呢?课文中找不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11.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3.
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 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看,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创作这首诗,运用了发散思维。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奇特的风光:正看,高岭横空,侧看,奇峰峻峭。从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庐山的形状,各不相同。它形象地说明,一个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发…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词作是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 《念奴娇》(大江东去)写于1082年,当时词人已被贬到黄州两年多了。三年前,他曾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幸赖友人救助,方获左迁黄州团练副使的发落。这是词人的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6.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17.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这首词是1082年(元丰五年)7月47岁的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稼轩长短句》,是1204年(嘉泰四年)秋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在作品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真是"同是怀古别样情"。相同之处有:  相似文献   

18.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19.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诬陷以“讪谤朝政”之罪,而被捕入狱,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不幸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几经残酷的磨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怀才不遇,功名不就,政治上失意受压,生活上颠沛流离,使他一  相似文献   

20.
轻舟犯雾下黄州,五十年前几度游。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眼前风月留声色,梦里神仙狎鹭鸥。江上景光仍昔美,劳人欣赏倍增优。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解放后几度遨游黄州赤壁,留下了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盛赞赤壁的美丽景色。“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赤壁名传遐迩,除了本身的自然美之外,恐怕还要归功于苏轼的词赋吧!北宋杰出的作家苏轼,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来,任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