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写江宁织造署曹家的本事,因为曹雪芹一生坚持从曹府生活这口创作井中开掘生活材料,进行《红楼梦》创作,而曹府生活是曹雪芹的江宁织造署的童年生活经验.这是曹雪芹产生长久稳定的《红楼梦》艺术需要的原因.这和后天生活经验连续而长久地影响曹雪芹艺术需要.而长久稳定的艺术需要是保证曹雪芹坚持《红楼梦》写江宁织造署曹家本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作者让贾府的几个主要人物先后登台亮相,并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刻画,写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而其中用‘笑”来刻画王熙凤的手法更是令人叹服,充分体现了曹雪芹“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一宗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和艺术财富。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曹雪芹不曾写过什么小说作法或文学概论之类,但他以毕生的心血精力创作的《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正是他伟大的艺术实践,其中生动地体现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见解。特别是小说第一回的楔子对于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探索曹雪芹观察和概括生活的奥秘是很有意义的。作者关于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演故事的主张;关于再现生活必需“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主张;关于打破熟套以求“新奇别致”的主张,都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贯串在《红楼梦》的整个艺术创造之中,启示我们去正确理解作家创作经验中那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在胡适之前说法较多;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后,学界虽时有异议,但基本认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近年来,有人不断提出新说,否定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其实,《红搂梦》本身和脂批的不少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红搂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永忠、明义、袁枚、周春、沈赤然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明文记载着曹雪芹创作《红搂梦》这一历史事实;乾隆以后的大量诗文资料明确记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难理解,这些证据若不能推翻,便不能剥夺曹雪芹对《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的创作权。  相似文献   

5.
大观园究在何处?这是自有《红楼梦》以来就存在的一个红学问题。过去早就有人研究过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又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认真作了探讨。但至今结论尚不一致。笔者认为:大观园在曹雪芹的灵台之间,在《红楼梦》里,是艺术的综合。但曹雪芹写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实际园林作为蓝本:其中主要的是北京西郊一带的皇家御园,尤其是圆明园。曹雪芹在书中为什么写它?脂批云:“大观园系玉兄写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又云:“大观园系十二钗栖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而用元春之命以安诸艳,不见一丝扭捻。”脂砚斋以为作者是为写十二钗写它的。我们说只就《红楼梦》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由辽阳市《红楼梦》学会和辽阳曹雪芹纪念馆的红学专家组成的“推标组”已经确定我国当代雕塑家钱绍武于1999年创作的曹雪芹坐像为标准像。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但听到的多是曹雪芹标准像不标准的说法。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认为:曹雪芹的祖籍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他究竟什么样子,历史记载中只有过“身胖,头广而色黑”一句话的描述,但由于写这句话的人也没见过曹雪芹,因此并不可靠。此外,曹雪芹也没有留下任何类似画像这样的形象化的东西,仅凭很抽象的文字化表述很难判断其形象。著名作家、红学家刘心武则认为:尽管辽阳的红学专家们组…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不写之写”指的是不明写,通过暗写或隐伏或侧面或间接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这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就有典型例证。曹雪芹借黛玉的眼睛领读者看贾府,从她的视角观察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据黛玉的性情和读书经历来看,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思就有了逻辑支撑。而黛玉的“步步留心”,正是曹雪芹的用心、匠心所在,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都是作者的设计与构思。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稿,现已发现的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还在当时就已“迷失无稿”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是高鹗、程伟元将前八十回经过整理,然后又加上他们自己续写的四十回。高、程二人整理、续写《红楼梦》自有其历史的功过,这里暂不论及;但其续写的后四十回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却是事实。而使我们明白这一点的,便正是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由于脂砚斋等人不仅是《红楼梦》的最早评论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整理工作,看到过曹雪芹的全部手稿,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因此,他  相似文献   

9.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文不厌百改”,从某种意义讲,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终成名典,巴尔扎克惨淡经营,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具有深郁民族美学风格的巨著《红楼梦》,本篇论文以美学思想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体现,通过曹雪芹的诗词曲赋艺术理论的见解,研究曹雪芹的美学思想。中心论点:曹雪芹继承了王夫子的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提出了意趣真的主张,反复说明创作诗歌必须以思想内容为首要因素,立意要意趣真,在形式上要对景遣词,不以辞害意词句要新奇,要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大量的事件处理来设计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作者严格遵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写与虚写、延展与聚焦、着重与忽略等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使<红楼梦>的事件处理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单在《红楼梦》中,他就写了大小两百多篇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得上是“百家锦纳。五色眩曜”。同时。小说中的这些诗词曲赋在丰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纯文学的角度来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运用传统诗歌艺术,精炼而生动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林黛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小学生作文言之有物的问题,几年来,我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从观察最熟悉的简单的事物做起 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要首先打破他们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培养其写作文的兴趣。 我首先指导他们观察最熟悉的简单的事物。开始曾写过《我们的小红花专栏》,专栏记载着孩子们的进步与欢乐,是他们最关心、最熟悉的事物,但是一提起“写”,就都发起愁来,说“写几句就没话说了,哪能凑成一篇文章呢?”我笑笑说:“不难,上完这节课,你们就会写出来。”孩子们半信半疑。我挂出小黑板,上面写着写作要求:(一)按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的,写好人也写其短处,而坏人也不是一坏到底。他不是根据“好人”、“坏人”的抽象概念去简单地描写,而是在写人物的主要特征时,还注意到他们的复杂性。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人。薛宝钗便是曹雪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问世的同时,对薛宝钗就有不同的争论,甚至老友之间“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居住辽阳是有籍可查有碑为证的,这里是曹雪芹祖居毋庸置疑了。如果曹雪芹尚在,思乡情切,一定会来看看,或许感慨家乡巨变,挥毫泼墨重重写上一笔呢。然而这位伟大的作家早在200多年前就  相似文献   

16.
不得志的文人经常借助于他们的作品向人们倾诉着什么。"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生落拓的贾岛是在以剑自诩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满脸写着沧桑的老杜是在感慨造化之弄人么?"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命途多舛的曹雪芹是在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为一个时代吟唱挽歌么?我们似乎总能从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句句味之不尽的诗文中,读到意料之外的风花雪月。下面且摘录《红楼梦》人物语录十则,并附上笔者的读书随感,与读者共同品味之。  相似文献   

17.
<正>"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契诃夫。可见,修改作文,使之升格,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曹雪芹的《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小改肯定是不计其数),可见作者在修改上是下了大工夫的。那么一篇作文应如何修改呢?教师在教学生修改作文时,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纵观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学生可能就认为只是看文中有没有错  相似文献   

18.
打开世界文学画廊,那一个个站在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文学巨匠便会耸立在我们面前: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老舍、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他们不但以自己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更以他们辉煌的著作照耀着后人。名著,是经过人类社会千百年淘洗后流传下  相似文献   

19.
谈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写尽了物欲诱惑下的人性沉沦 ,张爱玲在解剖了经济文明下金钱对人性的戕害和扭曲的同时 ,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意识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深刻性在于展现了人性中情与理的冲突 ,张爱玲则既写了情在理的压抑下的跃动 ,又对情保持着超然冷峻的观照 ;曹雪芹的悲剧意识沉潜于闺阁琐事 ,凡俗人生 ,张爱玲既沿袭了曹雪芹选择闺阁琐事传达悲剧意识 ,并悟出了“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观注和热爱一切的世俗 ,从中传达了她的苍凉无奈  相似文献   

20.
夏庭芝《青楼集》是一部记录元代歌舞艺人轶事之作,写了元代各类艺术的演艺史,也写了各类艺术的兴衰史,写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史和戏班的萌芽史。通过《青楼集》的记载,可以鸟瞰我国戏曲艺术流变的轨迹,进而可知《青楼集》的重要和作者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