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罗仁礼 《高中生》2010,(12):6-7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3.
罗仁礼 《高中生》2010,(36):6-7
【考查特点】1.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必须掌握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相似文献   

5.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相似文献   

7.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0):40-43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要真正掌握一个虚词,必须能对这个虚词几种不同的用法准确辨析。为此,本刊特邀请专家对初、高中课本中使用频率高和用法复杂的文言虚词的用法逐一辨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内容较多,本栏将分期发表,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8.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1):40-43
“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也用作动词。 1.代词的辨析 “之”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用作代词。 (1)可代人,也可代物、代事;可代单数,也可代复数。译为“他(她、它)们”,或“这件事、”“这些事”等。  相似文献   

9.
【考点点击】"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包括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10.
<正>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因而成了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要想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规律,这不仅需要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后而形成的语感,还需要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技巧。下面就向同学们介绍四种辨析文言虚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凌青 《考试》2006,(10)
高考考查的常见文言虚词有:为、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同常见实词120个相比,虽不多.但因其在文中的用法非常灵活,所以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对于一个虚词,怎样才算是真正弄懂,完全把握了呢?要看你能否明确其在语境中的词性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可译为现代汉语的哪个词。要做到这点,应掌握虚词辨析的四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6)
文言中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在文言中则属于虚词,且用法灵活多样,使用频率高。掌握好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进而对中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考考纲的要求,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一般围绕着18个虚词展开,结合高考考题,以及教学中学生就这一块较易混淆的一些知识点,本文以2006年高考题型为主,尝试做以下几点归纳。一、"为"与"于""被""见"同时表被动作为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被动句并不难把握,但当"为""于"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     
勺1.练点 1.“而,,“乃”“且,,“为’川焉” 2·“以洲因”“于,,“则”“之,, 3.“何”“乎”“与’,“其” 4.“若,,“所,,“也,,“者,,新活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朝而往,暮而归 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敏而好学,不耻  相似文献   

16.
章琼 《学语文》2011,(1):26-27
正确推断文言虚词.不仅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文肓文语感,积累其意义、用法,形成一定的知识,还需要我们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的本领。  相似文献   

17.
焦文林 《新读写》2009,(4):45-48
1 而 1.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似文献   

18.
秦振良 《新读写》2012,(1):45-48
1.介词“于”的辨析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于”,用法只限于介词,“于”和它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因此,对中学生来说,“于”的辨析不在用法,而在作用和意义。确认方法如下: (1)“于”在动词后,介绍的是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或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在”、“到”、“向”等。  相似文献   

19.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一、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徵,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只以·觌①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