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会学校让张爱玲领悟和懂得了基督与基督精神.对基督教义的吸收、批判、扬弃,是张爱玲人生成长及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这种内在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铸成了她小说创作中西文化精神的有机融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3.
五四激进人视域中的“科学”,并不拘泥于狭义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看重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而是注重科学的“效用”,认为科学具有改变人类物质生活尤其是改变人类精神生活,实现思想、化、学等各种范式转型的威力。他们利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作为彻底反叛传统和掀起学革命的思想武器。正是在科学的旗帜下,五四激进人对传统的愚昧习俗展开了深入批判;而怀疑意识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正显现着五四激进主义可贵的理性品格,而这两个方面也构成了五四乡土学、“问题小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最早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不是小说散文,而是绘画。这,好多“张迷”未必知道。她曾回忆:“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5块钱。”(《童年无忌》)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用自己最深知的材料去书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写作手法更能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在这些作品中《小团圆》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与她自己生活最贴近的。《小团圆》是张爱玲用小说的形式完成对自我的一次漫长性书写。《小团圆》作为张爱玲个人生活的自叙传,是一个女作家家族溃散、情场失意之后感悟人性的"小悲剧",所以在阅读《小团圆》时带来强烈的苍凉凄婉之感,而这又与小说的自传的叙事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薇拉&;#183;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183;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争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如《教授的住宅》,《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是一位精心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在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巴金和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文学现代性表达上呈现出两副面孔,以《憩园》和《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同样表现异化,如果说巴金以精神抵抗财富,批判了封建大家庭对个体的控制和对人性的腐蚀,急欲让主人公走出来,那么张爱玲则让精神屈从生活,顺应了梁家的人格异化,静观主人公走进去;如果说杨梦痴陷入无地自由的困境,那葛薇龙则显示出逃避自由的倾向;如果以"五四"新文学传统为参照,那么可以看到,巴金在《憩园》中依然恪守着个人本位取代家族本位的启蒙现代性,而张爱玲则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显示出新的方向,选择放弃个人自由,加入资本主义式的利益交换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枝独秀卓然大家──张爱玲《传奇》题材、方法、人物三题曹建玲,白遂君张爱玲是中国40年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星,是现代文苑里一枝傲然独放的奇葩。她的小说既不同于“五四”启蒙文学作品,也有别于左翼革命文学和抗日题材作品;既比30—40年代那些新感觉派、后期...  相似文献   

12.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3.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  相似文献   

14.
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斯·默多党(IrisMurdoch1919-)是英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在1953年发表处女作《在同下》(UndertheNet)一举成名,在创作意图上明显地受到萨特和贝克特的影响。在60年代,她对法国式存在主义小说的兴趣逐渐减弱,开始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把小说中的人物归纳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善恶模式。默多克在70年代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黑王子》(TheBlackPrince1973)获詹姆士·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神圣的和淫亵的爱惜机器》(TdesacredandProfancelovemachine1974)获惠特布莱德奖,大海、大海)(TheSea,theSea1978)获布…  相似文献   

15.
刘青 《现代语文》2006,(6):70-72
鸦片战争的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香港割让,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上海作为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也向西方敞开了门户。西方列强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明如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制度和价值观移植到上海和香港等城市,加快了其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都市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成名于四十年代的张爱玲以她传奇般的经历与写作让我们难以忘记。她1920年出生于上海,父母婚姻的变故让她早熟,十二岁就在校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1939年入香港大学学习,只差一个学期就可以毕业时,香港战争爆发,当她回到上海,她的城市也被日军占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张爱玲灵感涌动,短短两年,发表了十几个短篇和无数的散,一夜成名。她对城市生活的熟悉以及在香港生活的经历让她把视线投向了沪港都市生活,以她独有的视角为我们诉说了一个个苍凉的故事,低沉如咿呀的胡琴。  相似文献   

16.
唐炯 《凯里学院学报》2004,22(5):118-120
薇拉·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 ,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 ,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 ,如《教授的住宅》 ,《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 ,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草戒指》是铁凝的散代表作。铁凝,河北赵县人,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始发表作品,至今发表约150万字。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作家中,铁凝以其特有的风格.赢得了众多读的心。她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大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笔触关注着中国女性的生存空间,反映着她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孙智正 《初中生》2009,(5):41-44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1995年她在美国逝世。  相似文献   

19.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20.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