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殽之战》,皇武子辞杞子一段末句:“为吾子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解释是:“使我国得到休息。闲,休息,使动用法。”(《语文》第五册 P238)《左传》篇章中不乏精彩的外交辞令,上引皇武子辞杞子一段即是。这段话是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套话中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意在言外曲折而尽情,绵里藏针委婉而又透露锋芒。据此,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译解“好让我国得到安宁(休息)”有损于这段外交辞令的表达效  相似文献   

2.
善于记述外交辞令是《左传》的艺术特色之一,单是《殽之战》一文,外交辞令的妙品就有三: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孟明答阳处父。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前来侵郑的秦师不期而遇。他一眼就看出了秦师的侵郑企图,于是急中生智,以受命犒师使者的身份上前致辞:“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  相似文献   

3.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中“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饩(?)竭矣”的“唯是”的注解大致有二种:①只是;②因此。如:一九八四年版《教学参考资料》将这二句译为“你们在敝国逗留的时间不短了,只是敝国的东西快吃完了。”江苏省南京市语言学会王英若等三同志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5册《殽之战》有弦高的一段辟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课文注:因您的部下要久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按课文的注释,“为从者之淹”与“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是一个因果复句。这样的注释似嫌逻辑根据不足,现试作分析。因果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说明因果复句,它是“就既定的事实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二是推论因果复句,它是“就一定的根据推论出因果关系”。说明因果复句中的既定事实,是指原因和结果都是“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因此“为从者之淹”的“为”字译为“因(为)”,必须是“从者之  相似文献   

6.
一 主谓词组具有一定的语调,独立起来,就是一个句子,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都是这样。但是,在古汉语里也有相当多的主谓词组并不独立成句,包含在一个句子里,象一个词一样作句子成分。本文研究的是这样的主谓词组。 古汉语的主谓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谓”,另一种足“主+之+谓”,“之”是虚词(语法著作叫助词,或叫介词、连词)。如下例(加点的是主谓词组,下同)。 天下归殷久矣。《孟子·公孙丑上》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句中的“步走”,课本注释为“步行逃跑”。笔者以为是很不妥当的,恐有望文生义之嫌。其理由如次。人马在陆上行走称为“步”,此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随处可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楚辞·涉江》:“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前文中的“步师”就是行军。后文中“步马”就是溜马,即马在陆上行。由此可见,在陆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9.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中“不腆敝邑”之“不腆”,中学教材注为“不体面”。此注值得商榷。“腆”是古汉语中意义较为稳定的一个词。《说文》:“腆,多也。”《方言》卷十三:“腆,厚也。”《广  相似文献   

11.
阅读文言文,常会遇到一些固定结构(或称之为固定格式、习惯用法、凝固结构等),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就很难把握句意读懂文言文。因此,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的意义及用法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①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商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康鹿,以阐敝邑,若何?(《锻之战》)③与不我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五册课文《殽之战》中有一句“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不腆”二字课本注为“不体面.当时的谦辞”。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有修正之必要。从词义看,“不腆”宜解作“不丰厚,不富裕”。“腆”,《辞源》释为“丰厚;善;美好”,《辞海》释为“丰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其首段文字刻画了大鹏怒飞高举的伟岸形象,同时也描摹出小鸟自甘拘圃的自得之状。庄子本欲以此说明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人却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庄子这一逍遥游思想作了不同的诠释。本文拟对其演变轨迹作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4.
唯命是从     
《中国高校招生》2008,(8):28-28
成语释义 表示一切都听从命令,绝对服从。唯:唯独。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从。 ”  相似文献   

15.
对《殽之战》中“为吾子之将行也”,一句的理解多有分歧,本人认为这些分歧见解均值得商榷。为古文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看懂原文,其中根本一条原则是忠于原文。我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知道这两句话是郑大夫皇武子奉郑穆公之命到秦人杞子等住处下逐客令时说的,两句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第一句说杞子等人在郑国住的时间长了,因此郑国的干肉、粮食、活的牛羊都供应完了。第二句紧承上句,是说  相似文献   

16.
湖南平江县读者叶飞同志来信说,他想把《卖柑者言》的“吾子未之思也”,译成“我看你没有好好地考虑这件事呵”,或译成“我的先生你没有好好地考虑这件事呵”,并简述了自己的理由,讯问我们行不行。现在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把“吾子”译成“我看你”或“我的先生”均未见妥。在古代汉语里,“吾子”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同现代汉语的你、您相当,不过它具有特殊的意味,那就是对对方既敬爱又亲昵。它指称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19.
[原文]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令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选自《说苑·贵德》)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如金国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也爱好灯谜隐语,据《千文虎》序称:"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祥圃为魁,有《百斛珠》刊行。"杨祥圃是当时的灯谜家,《百斛珠》是一本谜集,"珠"和"文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