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出发研究宗教,拨开宗教与宗教学研究领域中的迷雾,科学地揭示了宗教实质。恩格斯指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是一定的社会发展一般过程的反映,宗教“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它没有自己“独立”的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的认识,古今中外虽各不相同,但宗教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王蕾  梁永召 《文教资料》2006,(30):185-186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在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著,尤其是《反杜林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宗教下了一个规范性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一定义抓住了一切不同信仰形式的宗教和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宗教的本质特征——“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进而为人们理解宗教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宗教,好似一棵树上长出的两朵花,它们同长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大树上,而又绽开出不同色泽、不同形态的花葩;前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想象和艺术加工得以表现的文字形式,后者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是朵不结果的花.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的认识,古今中外虽各不相同,但宗教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有人说,诗歌只有与宗教结合被神灵指引才有可能产生好诗,比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泰戈尔的《飞鸟集》等.这一观点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起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便可以飞出凡尘,建立另外一个世界.这时候,他可能就与神和上帝不远了.当代中国诗坛,局限于现实的身体写作者多如牛毛,而寓于宗教的神性写作者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宗教经验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就其本质而言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同时 ,它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今天 ,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有其客观必然性 ,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放弃了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 ,从根本上说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们在宣传无神论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宣称他亲眼看见了“神” ,看见了“上帝” ,看到了“天国”。这里不排除个别骗子是蛊惑人心 ,散…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这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本质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基本要求有“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  相似文献   

9.
宗教学诞生以来关于宗教本质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精神鸦片说"在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后引起争论,吕大吉提出的"四要素论"虽得到较多赞同,但仍有可议之处。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一定阶段存在着的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崇拜和信仰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形形色色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春季节的一朵奇葩。它高擎人性大旗,以犀利笔锋刺向腐朽堕落的天主教会,揭露那些主教,教士无恶不作,“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与之比肩的《金瓶梅》“纯是一部史公文字”,在大胆否定封建伦理的同时,笔触也指向僧道尼姑,这些虽然是些着墨不多的穿插式人物,在市井家庭生活闹剧中推波助澜,贪财渔利,却是“丑到极处”。《金瓶梅》与《十日谈》无疑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艺术双璧对支配着人们外部力量的虚构、歪曲反映的宗教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这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认为,在世界观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5.
《九歌》是宗教祭扫乐歌,是楚人宗教活动带来的艺术产品,所祭诸神都是入异己的自然力的灵性化。对自然的图腾与崇拜是人的本质力量不足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而在观念形态上的屈从,“荆楚变夷”的沉湘间的淫相之风正是这一原因的反映。“信鬼而好调”的自然宗教习俗与“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①的原始艺术纽结一体,形成了生动的审美意象和独特的艺术境界。《九歌》所条的天神、地抵、人鬼等诸神,都带着他们特有的自然原型在艺术功力下由自然神升格为人格神,成为体现人类生活内容、表现精神力量、道德崇尚和理想追求的情感象征符号二显而易…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 人们可以千百次地批判宗教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引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的一句权威的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或者再引用列宁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另一段精辟的形容:“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命题的内涵的阐释,归纳起来,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思维与“实践--精神”的意识形态,而艺术的、宗教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对于宗教的本质和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坛,观点不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才对它的产生、本质和作用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这就是:宗教是支配着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的、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作为维护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宗教起着一种消极、反动的作用.但也应注意到宗教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也曾起过积极作用.比如:农民起义中的某些组织形式和口号,曾经是唤起民众的号角和旗帜.这表明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当然,消极因素占主要方面,积极因素处于次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研究《资本论》的同志们都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节是研究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呢?还是研究社会意识呢?许多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日本的河上肇先生在《<资本论>入门》一书中认为,“商品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是反映其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发生于被拘囚在商品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的头脑中,那是根源于客观地存在于他们头脑之外的、他们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他强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庄子《人间世》一篇的层层浅析,反映庄子主张“无己”、“无用”之用的处世之道并提出对这一处世之道的辨证看法,同时认为人们辨证地运用它以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