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明明已经讲过,甚至重点讲过的东西,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这是王祥连老师在《一道阅读题引发的思考》中提出的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句话核心是两个字:“讲”与“会”。其背后的观念很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讲到底”的现象。常见一些教师拿着课文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文词句的用法及含义,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地就这么教。殊不知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3.
四、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相似文献   

4.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5.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课文讲析得支离破碎,提倡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语文教学应该讲求一个“一”字,即语文课堂要力求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安排贯穿整个课时的讲析,这样,可突显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读”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可是,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忽视“读”。在教学中,“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教师的误导,学生也不肯费时间来“读”课文,这充分暴露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缺漏。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长,内容复杂。若采用逐段讲读的方法教学,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同时丧失了使学生“主动自学多练”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要想解决好课文篇幅长与时间短的矛盾,不妨试一试“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必须讲的由教师讲,学生能完成部分,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师生携手完成教学任务。一、提纲挈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把课文思路梳理出来,弄清来龙去脉。如《狱中联欢》一文,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联欢的思路过程“唱歌——交换礼品——贴对…  相似文献   

11.
对语文教学的过程作一番研究 ,搞清楚是怎样走入误区的 ,这对摆脱低效率的困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观察一堂语文课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一般都能让学生自读课文 ,读中学习生字新词 ,了解课文大意。这对学生人人动口动脑动手 ,有东西可学 ,学习积极性较高 ,教学效果自然较理想。什么时候学生对学习不再有新鲜感 ,兴趣明显下降了呢 ?问题就出在初读课文以后。这时的阅读教学处在一个叉路口 ,或者说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面前有两条路看你何去何从。一条路走入所谓“讲读”阶段 ,其实讲已经不多了 ,代替讲的是师生问答 ,或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讨论发…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在收音机上听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他满以为学生听得十分投入,但抬眼一看,却发现学生大都前栽后仰、昏昏欲睡,前排一名学生正在打瞌睡,而且睡态可掬,他双眼紧闭、口水长流,还频频点头。教师大怒, 一拍桌子揪起这位学生质问:“你在做什么?”学生一下惊醒,急忙回话: “我在听课。”师问:“听课?那你不停点头做什么?”生答:“老师,您讲得太对了,我表示赞成呀。”师问:“那你闭眼做什么?”生答:“您讲得太美了,我闭眼想象您讲的那个美境呀。”师又问:“那你长的口水做何解释?”生答: “那是您讲得太好了,我听得津津有味了。”师大悦,说:“哦,好,继续听。”于是,教师很欣慰地继续讲,学生很放心地继续打瞌睡。听了这个笑话,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则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课堂教学中,讲,究竟有没有必要?讲,怎样做好其中的取舍?讲,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3.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高年级阅读课《船长》。课文十分感人,教师上得也很感人,相信这位英雄船长的高大形象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心中。然而感动之余,我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堂课学生收获的似乎主要是“人文”熏陶,而作为一堂语文课,其价值更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或能力的增量上。如果说学课文之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总量是“1”,那么学完整篇课文,其知能总量应该是“1+X”。“X”就是指这堂课的增量。“X”值与这堂课的价值成正比。如果一堂课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人文”,而语文价值增量值为“0”或微弱到无可测量及描述,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堂语文课对学生语文能力增量无效或低效。从这个角度来看,《船长》这节课对提升学生知能总量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15.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当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容易走向谈讲色变的极端。因此,我们绝不能谈“讲”色变而少讲或不讲。其实“讲”不一定是满堂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在于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听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7.
侯西科 《小学语文》2014,(11):46-47
【设计思路】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传统的优秀篇目。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文本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累计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相信不会太难。  相似文献   

18.
一、指导整体理解.享受“阅读”之乐 语文课最忌讳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问题,在难倒学生后教师点拨。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渎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