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很多同志认为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美学属性是“悲喜剧”的,他的整体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和喜剧性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阿Q性格中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究竟是怎样构成的,两种美学属性相反的性格因素又是如何统一于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的。本文主要就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和它同阿Q性格中悲剧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 一般来说,喜剧的对象是丑,它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为一个喜剧人物,身上总要有几处“癞疮疤”,性格中必定有某种缺陷,阿Q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他有十分明显的弱点,他自轻自贱、软弱卑怯、愚昧麻木,这些都是毫无  相似文献   

2.
朱彤同志的《论孙悟空》一文,论述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历史根据及其典型意义。其中有些论点,读了颇受启发。但该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市民工商业者的形象,体现了“由新兴市民工商业者向地主阶级转化”,“既有反封建的反抗性、进步性,也有与封建势力合流的妥协性、保守性”,并断言孙悟空形象“寓言般地、典型地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这种两重性”即“两面摇摆态度”。这一分析,不仅不符合孙悟空性格的本质和主流,而且贬低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形象的,音乐作品同样存在"艺术形象"。但是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可能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所不同:(1)音乐形象不是具象化的形象,而是一种按照某种暗示所想象联想的形象;(2)音乐形象有时表现为一种情景表象,有时则表现为一种趣味、情绪或气氛。这是我们认识、理解音乐中"艺术形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想象是通过大脑加工把某种思想具体化,而在脑海里构成形象,是一种较为复杂、较为高级、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创造潜能,亦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大家都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和流动的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及模糊性等特点。聆听同一首乐曲,年龄、经历、性格等不同的人常有不同的联想、想象和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听同一首乐曲,也会因时间、境遇、心情不同而感受有别。所以,无论是聆听音乐,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曾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由此看来,“形象”也是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形式。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诗歌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因此,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是一种捷径。  相似文献   

8.
“艺术人格”是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创作主体的性格、心理、气质、能力、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也就是创作主体(作家)的人格特征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契合与联系。在郁达夫早期小说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大都是非常态的,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多余人”形象,多愁善感,意志薄弱,长于思想而短于行动,甚至不能与社会环境相协调。那么为什么郁达夫会在其创作的早期形成这种独特的“变态艺术人格”呢?  相似文献   

9.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阿Q性格中的突出特点概括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不同阶级人物身上广泛存在的弱点:阿Q性格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精神胜利法;阿Q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其具有广泛的针砭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体仁 《中学文科》2006,(11):18-19
诗是抒情的艺术。但感情本身并不是诗,喜怒哀乐,如果没有具体体验的内容,这种抽象的感情是苍白无力的,不能为人感知,自然更无从使人感动。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用语言文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外化的过程。艾青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里说的“形象”,实即意象。意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体色彩、包含着某种意蕴而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那么何如获取意象呢?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谈到语言艺术的特征和文学欣赏的特点时,都触及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问题。以群同志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对它的说明是:“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读者只有熟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这种语言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其它理论教科书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尽  相似文献   

14.
张业芸 《学语文》2011,(6):48-49
以往我们分析《祝福》大都用思想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小说批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认为,小说是根据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是用形象把某个观念、某种思想衍化出来,把这个观念图解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抽出某一观念。比如,有的就从《红楼梦》中抽出了“色空”的观念,有的人就从中抽出了“阶级斗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丑可以化做艺术美,一切丑的东西一旦经过了艺术表现就成为美的了。丑形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这几乎是被公认的美学准则。正象美概括了美丑两方面一样,审丑也涵盖了审美。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的,而审丑力也同样是一种欣赏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还以丑为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也  相似文献   

16.
一、两种艺术观对艺术特殊规律的探讨不应局限于艺术反映形式的问题.人们公认:形象性是艺木的基本特征;但是,艺术形象不仅有形式上的特点,也有其内容方面的特点.谈到艺术形象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木观.一种断言,艺术是客观现实的描绘,它用形象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另一种则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生活的表现,它把人的情感、愿望、性格等呈现于艺术形象,从而发挥陶情冶性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的文艺思想界,前一种艺术观长期来占居明显的优势,几乎已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艺术观;而对后者则往往加以唯心主义,反现实主义的罪名.  相似文献   

17.
都德的《柏林之围》作为爱国主义名篇在我国出现以来。它的主人公儒夫上校也长期被逻辑地戴上了“爱国主义”的“悲壮的英雄”的桂冠。直到近来,才有不少文章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争论本身说明儒夫上校这个活生生的人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典型。过去模式化的评语会损害这个形象。刘再复在《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一文中说:“形象和感情如果成为一种确定的模式。形象特征一目了然……那么,这种形象一定是一种肤浅的、苍白的形象。”儒夫上校不是那种“特征一目了然”的形象,他的性格中具有某些复杂的、难以确定的因素。分析这些复杂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正确揭示小说的主题,而且可以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形象。其品质特征可以“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来概括。吕布在从历史迈入文学殿堂,成为《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时,其品格特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勇猛无敌被备加渲染,而他的“背恩忘义”更被大大地突出,成为他品格行为中最显著的特征。这是作者对作品思想倾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总体要求的反映。吕布的死具有明显的隐喻意义。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在“勇而无谋”,而不是“见利忘义”。  相似文献   

19.
尝试以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特征为视角,来把握古典诗歌形象刘兰芝与罗敷的性格特征,认为在她们复杂的性格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彼此相关的层面:一是“类性”,它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性格所作出的一种规范要求同人对这种规范要求的适应性的总和,如刘兰芝的贤淑善良、勤劳踏实、恪守礼教等;二是“本性”,它显示了人的一种本我意愿和本能要求,如罗敷的“善变、狡黠和假饰”等。较之传统的分析,这种意见更能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自《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就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形象发表了许多见解,由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这一形象的理解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他们自己思想的烙印,所以人们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形。典型是包含某种确定内涵的模糊集合体,正是艺术形象的这种模糊性.提供给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堂吉诃德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正是堂吉诃德性格的模糊性使人们对这个人物一直存在不同的解释。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