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娣凤 《快乐阅读》2013,(12):71-71
生本教育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用生本教育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破解教育难题的突破口。课堂是组织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用生本教育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本文以政治课堂为例,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做蜡烛,燃烧自己,希望能照亮别人,可结果是教师工作辛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本教育"中,教师变成一个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潜能的打火机,让学生自己发光发热,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并且教学效果良好。生本教育的关键是"三个转变""四个突出"。其中,三个转变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条件,四个突出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陈介孚 《考试周刊》2014,(62):166-166
<正>生本教育理念最初是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并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化教学相对立,生本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静待花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学习管理者,向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引导者转变;而学生也由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  相似文献   

5.
<正>"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从2010年底开始对"生本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与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与研究,结合近几年来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生本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从初一到初三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慢慢引导并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现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就初中英语生本教育学习方式与有效性的研究展开论述。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初中英语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教师一言堂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在教师 ,重点在课前备课。没有高质量的备课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盲目性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实施新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新课改教师要先过备课关。教师应当如何搞好课前备课呢 ?笔者认为 ,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新的备课模式 ,以“学”定“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教师备课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教师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用课改的新理念统率备课的全过程 ,摒弃陈旧的备课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转变传统备课观念,摆正师生位置传统教学的备课,要求教师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摸清学生。搞清课堂L要讲多长时间,讲哪些问题,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如何设计板书等。这势必形成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处于附属地位,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传统备课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备课时,不但要研究教材,更主要的是研究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本节课哪些学…  相似文献   

8.
王志坚 《考试周刊》2011,(11):215-216
教师在教育中一旦确立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新理念,那么,无论在教育教学的哪个环节,都会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而对于备课,就要改变以往师本教育的备课策略,相应地采取生本教育的备课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说过:"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对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有了更新的要求。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就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生本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贯彻"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正>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要转变之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要依循生本教学的理念和思想,尊重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顾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自我主观认知和接受能力,思考和探索初中英语教学的生本教育方法和措施,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1.生本教学理论概述1.1价值观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一切都  相似文献   

11.
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本教育是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由郭思乐教授提出并主持了相应的课题,在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生本教育与传统的师本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把一切力量聚焦于学生的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教育主体认识的转变和最大程度的课堂中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而人才的培养教育基础在于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力举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重视考试成绩向侧重培养个人能力方面转变,由教师的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等,这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变化是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状况,就生本教育理念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几点高效应用生本教育理念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陈旧僵化的师本教育已无法使其更深更广地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呼唤下,生本教育应运而生,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自由成长,唤起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对比中,发现固有师生关系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身份的转变,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本理念导学稿教学模式,以生本为理念,以导学稿为载体,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主要做好两大环节:备课环节,即精心编写导学稿;上课环节即充分利用导学稿,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1999年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由"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转变,即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从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一、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提出“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理念,重视发挥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1]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盏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它既是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教改的主旋律。本文将从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本课堂习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制来阐释小学生本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生本教育课堂,应该充分  相似文献   

20.
李存军 《新疆教育》2013,(11):41-41
“生本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极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地尊重学生,充分地相信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把以往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生本教育能使人的发展达到极致,生本教育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走生本之路?2011年3月,我们申报了“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