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军 《传媒观察》2014,(6):54-55
正"新媒体时代"并不等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消亡。所谓"新媒体时代",确切的提法应该是"媒体新时代":因为媒体本身并不"新","新"的只是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媒体的基本功能——"传播"没有变,只是对传播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形势下,纸媒的任务并非仅仅是急着向新的传播方式靠拢,更应该从传播的本质功能做起,着力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和质量。在这个要求下,"媒体新时代"对纸媒来说,首先且迫切需要做的有两条:铸造品牌忠诚,保证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湖报集团探寻新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路线图"核心阅读:为切实加快新媒体发展,加速媒体深度融合,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会社委会锁定目标任务,着力形成一批以新媒体集群、融媒体集群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媒体集群,初步建立现代传媒体系。通过认真调查研究,集团上下致力在品牌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上下功夫,积极探寻新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媒体行业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在"新媒体"传播定位上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不尽相同,但是也对传统的"融媒体"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课题。本文立足于研究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在"新媒体""融媒体"背景下的转型,意在揭示出一条有效的传统新闻媒体"融媒体"发展路径,并希望籍以此文,更好地促进媒体传播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泽明 《中国记者》2016,(12):22-24
本文认为只有巩固和壮大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海南日报》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在着力办好党报的基础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使党报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媒体核心竞争力,黄冈日报社坚持集合力量做加法,提升团队战斗力;整合资源做减法,提升媒体竞争力;融合传播做乘法,提升报道影响力;契合导向做除法,提升舆论引导力。做优建强新媒品牌,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新媒体品牌越擦越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攻势不断加强,传统媒体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思考如何融合。没有新媒体,融媒体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客户端,新媒体就是无源之水。在纸媒的不断"瘦身"中,新媒体高歌猛进,融媒体的确是传统主流媒体唯一的"生门"。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对受众个性化需求满足的提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大力发展网络平台,与新媒体进行合作,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促进了新旧媒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闻节目是广播媒体的主打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是广播新闻肩负的使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大量涌现,传统广播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遭遇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广播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新媒体,充分彰显自身优势,在新闻的内容生产、呈现样态、节目架构、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走好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既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提升品牌形象和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包头日报》近年来的"报网融合"为例,对近年来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侧重点,以期对地方党报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报业遭遇生存危机,传统报业依托公信力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融合发展,提升舆论引导力,打出媒体经营"组合拳",留住读者,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进入历史转折期,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现实问题,传统纸质媒体转型已迫在眉睫。微环境下纸质媒体的媒介融合转型之路更具新意,媒介融合中的纸质媒体的"微"创新——记者微博、媒体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开通,赋予了"媒介融合"新的内涵,扩展了报道空间,为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提供可能。微环境下传统纸质媒体应进行系统创新,以版面创新为切入点,内容保质为支撑点,渠道建设为发展点,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直面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以来,新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有人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传统电视媒体时代的终结。但近年来,无论是网络电视,还是2015年初备受热议的"电商剧"、春晚"摇红包",传统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身转型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媒介融合是传媒变革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发展仍有待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田瑶  单志芳 《今传媒》2016,(11):76-77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报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报纸媒体为突破瓶颈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互联网+媒体"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不断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提升内容质量、明确受众需求、转变报纸的经营和服务方式来提高报纸媒体的影响力,这是提升传统报纸媒体传播品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其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渠道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一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手机、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传播生态。与传统纸质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交互传播。在新媒体的包围和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如何突围,已成为事关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化发展,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  相似文献   

16.
<正>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媒体传播新常态,安徽经济报积极应对,精准定位,分众突破,以"融合"为手段,把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相互整合、互为利用,使单一纸媒的市场竞争力变为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传播功能、手段、渠道、价值得以全面提升,从而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色鲜明的媒体融合新业态。安徽经济报着力打造的助力企业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安徽媒企协同移动互联平台",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媒体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相继开通建立了"安徽经济网"、安徽经济报微信公众号、安徽经济报微官网、安徽经济报法人微博、社会组织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媒体服务矩阵。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媒体市场的环境,且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也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受众群体的需求日渐趋于多元化的现实反映。而面对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加快传统报纸媒体的转型和改革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报纸媒体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巨大的挑战。而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这些挑战,就要将报纸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以此来提升报纸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深入分析了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为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吕俊奇 《新闻前哨》2023,(16):24-25
多年来,行业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播行业政策信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服务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横空出世的行业新媒体的强势挑战,传统行业媒体必须顺应市场新态势,加快变革转型和推进融媒创新发展,聚焦“行”与“融”,扎稳行业宣传主阵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媒体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欣然  许继峰 《传媒》2024,(8):77-80
作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AI绘画正成为推动报业新媒体智能化发展实现重大飞跃的关键。本文着力探讨在传统主流媒体进行新媒体转型和智能化探索的背景下,AI绘画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探索AI绘画所催生的新设计范式,并提出了借力AI绘画实现报业新媒体美术设计创作新突破的建议,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与媒体艺术设计的协同进步,推动传媒业美术设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影响媒体传播力的因素,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的必要性,结合笔者在鹤壁市广播电视台15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促进"新媒体渠道+主流媒体内容"融合、实施"引进+培养"团队建设策略等一系列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