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佛经文学作品中慈母、孝女、深情女、智女、妒妇、荡妇等女性形象 ,诠释、宣传佛教某些思想观念 ,如以人生为痛苦、否定一切人性和感情。这些作品对我国文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动乱,各民族语言接触频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佛经翻译中梵、汉语言接触,涌现大量新兴词语,引起了汉语原有词汇系统较大的变化。考释中古佛经词语,有助于厘清词源,助益现代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5.
马小方 《文化学刊》2011,(6):168-171
中国佛教在唐代发展至鼎盛,统治者、上层官僚文士以及下层民众普遍崇佛。极度蓬勃的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图书事业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佛教典籍大量翻译,寺院藏书繁盛,佛教文学突猛发展,佛经目录编制进入新阶段,图书版本出现新类型等等。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史上,印刷技术的发明居功甚伟,而我国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国,在当代电脑激光排版技术发明前,承载人类文明的书籍典册,都是靠传统的印刷术来印制的。在卷轶浩繁的文献典籍中,吴越刊刻的佛教典籍璀璨夺目,光耀古今。五代吴越国时,杭州的佛经雕版印刷兴起,著名的雷峰塔藏经堪称佛教典籍的精品。吴越王钱弘俶仿效古印度阿育王铸造8.4万个小佛塔即阿育王塔,同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9.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炎热的气候使人们需要以静制动,求得清凉。印度人民又是个长于沉思、富于遐想、善于辩论的民族。自然的和人文的条件,推动了印度人创造出许多种宗教,宗教成为印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禅在印度诸宗教中得到广泛流传,是印度人宗教生活的重要特征。印度佛教也十分重视禅修,认为禅修是进入涅的“城门”。在佛教的全部修持中,禅是极为重要和极富特色的一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  相似文献   

10.
杨近水 《文化学刊》2013,(4):91-100
“盲人摸象”故事的流传情况按照主要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国到唐代为前期,以佛经文献为主要载体,佛教的译经工作对故事发展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宋到清为后期,佛经载体退居从属地位,禅宗文献和文史文献成为两类具有重要意义的载体。禅宗文献的文化二重性对故事的世俗化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文史文献中,“摸象”故事在应用文体和内容上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佛教故事流变过程中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脉络。除了佛教的译经工作和禅宗的文化二元性,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印文化差异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都对“盲人摸象”故事的流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在佛经的翻译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与其高足窥基共同创建了法相唯识宗的佛教宗派,完成了中国唯识学的理论建构,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玄奘生于公元600年,卒于公元664年,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玄奘传》记载:...  相似文献   

12.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将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鸠摩罗什的破戒一直是古今学者和僧人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较大影响,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少有人对破戒的思想渊源去深究。从各种文献记载来看,他的破戒一方面与个人主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有着这种思想产生的客观因素。鸠摩罗什东来前生活和学习佛法所处的西域印度的佛教社会环境,是他后来的破戒发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因素。同时小乘佛教经典的一些思想,仍然在鸠摩罗什的身上留有痕迹,我们不能以当时内地佛教僧人的戒律遵守标准来看待当时西域和印度僧人的思想状况,这样可以让我们对破戒问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经中新造字的启示郝恩美自从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以来,大批由梵文记载的佛典,历经汉魏六朝和唐宋,前后千余年,相继被翻译成汉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文化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汉语和汉字的发展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有关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15.
唱导文是佛教唱导活动的底本或文字记录。笔者通过对萧纲《唱导文》所列举诸王并立时间进行考证,认为该文当作于普通五年(524)至普通六年(525)之间。该文不作于普通六年(525)以后,亦不当作于天监十五年(516),否则文章所述与史实不符,亦不符合梁武帝佛教活动状况及萧纲个人的认知水平。《唱导文》作于萧纲任雍州刺史时期这一结论,有助于了解此阶段与其文学理想并行发展的佛教信仰情况,以及佛教信仰对其文学理想形成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白马寺     
河南洛阳有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公元68年,距今已有 1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相传东汉时期,当时的明帝刘庄派遣18名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使者和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第二年建寺,所以寺名取名为“白马”。  相似文献   

20.
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黄心川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新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也随之传入我国,特别是作为印度教理论基础的吠檀多哲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翻译过不少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