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而空一例     
据说四川有座二郎庙,内有一碑,刻着《二郎庙记》,全文仅七十二字:“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树二株。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写文章要力求短,但短也不能如《二郎庙记》这样言之无物,废话连篇。(倪力辑)短而空一例@倪力  相似文献   

2.
舞台上有丑角,其滑稽之丑趣,令人开怀。文坛上也有“丑文”,丑中有奇趣,也能使人开心。不信,请读下面两则丑文。其一为《二郎庙记》。据传四川境内有座二郎庙,庙内有一通石碑。其碑文曰:“夫人皆有死,二郎,人也,于是二郎死,死而有二郎庙。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树二株,人皆曰树在庙前,我独曰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鼓声冬冬,钟声嗡嗡,因以为之记。”  相似文献   

3.
杨志渭 《今日教育》2013,(12):17-18
“百年树人”,源自《管子·权修》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其含义是为百年树人,树百年发展之人。“树人”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面向未来,是着力于学生成长之根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醉心于论辩,逢人则辩,不辩不快。他人皆曰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举世皆曰杀""吾意独怜才";众人皆以为是,我  相似文献   

5.
《吉林教育》2008,(12):42-45
《颜氏家训·勉学》里写道:"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相似文献   

6.
《闭宫》乃三百篇中之第一长篇 ,而对其作者问题却历来众说纷纭。历来争执的焦点 ,皆聚集于篇末的“奚斯所作”这一句 :或以为作诗 ,或以为作庙。本文围绕“奚斯所作”句及其上下文 ,从文例及文法两个方面展开了考辨 ,爬梳剔剖 ,不泥不妄 ,最终得出了“奚斯所作”者是庙而不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作为培养人为主旨的教育理应是一种"慢"的艺术。"慢教育"意在强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1]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相似文献   

8.
塑像乃庙宇之主体,是人们精神世界中所崇拜的偶像。成都市南郊的汉昭烈庙(俗称武侯祠)内供奉塑像五十座。文章认为,进一步考证三国人物塑像群,对研究三国文化可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国内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文章对成都汉昭烈庙前殿塑像的年代、人选、座次、服饰等提出一些质疑和猜想。  相似文献   

9.
张弛应有度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小不可:赶也,目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此段话的意思是,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  相似文献   

10.
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一日清晨,一小和尚起来打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心起,望树兴叹,忧至极处,便丢下笤帚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小和尚满面疑惑地诉说:“师  相似文献   

11.
树作为一种具体的事物,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其实在的含义.同时,树也可以作为一种象征,有其代表的意义.学校在建造时离不开树,学校的树木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成长,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像学校栽种的树木一样茁壮成长. <管子·权修>中这样记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校是"树人"的场所,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如何利用校园内树的文化作为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管子》因系托名管仲之作,又非一时一人之笔,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管子》思想的开掘状况尚不十分理想,对其教育思想,涉及者就甚为罕见。拙作题为“一瞥”,期在引起“抛砖”之效。《管子》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问题而言,比较简略,而且除了一篇《弟子职》之外,其余都甚为零散。虽然如此,但仍不乏深刻、精辟之处。《仅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说;“凡牧民者,使上无邪行,女无淫事。上无邪行,教也法无淫事,训也。教训成…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14.
《管子·权修》云: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百年树人,着力于根。人生就像一棵树,有根方可成栋梁。这个根便是教育,而养成教育正是这个根系中最发达也最重要的部分。有道是先做人再做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慢"似乎是大家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在课堂上,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也成了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似乎不这样做就体现不了课改的新理念,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结果是在课堂上老师很忙,学生很累,课堂看起来很饱满,结果是老师学生身心俱疲,收效甚微。《管子·权修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它告诉我们,教  相似文献   

16.
郑闽秋 《中国教师》2014,(14):48-49
<正>《管子·修权》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充分说明思想品德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漫长过程。思想品德教育,即以认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具体实践于生活之中,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既是典型的育人课程,又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现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主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管子·权修篇》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朴素的教育经济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篇》摘录管子的这一论点,从治国安邦这一重大利益着眼,不仅充分揭示了教育培育人才的重大政治意义,而且肯定了教育树人的巨大经济作用。它将教育树人的价值与种谷、树木做比较,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教育树人,不像种谷、树木那样只是有一年、十年短期效益的小计,而是具有"一树百获",能够长期获得…  相似文献   

18.
《创修覆庙茶亭碑记》发现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现镶嵌于偃师市府店镇来定村姜树庙南墙外。立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十月十五日,首身一体,圆首。碑文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字迹清晰,额题"创修覆庙茶亭碑记"八个字。碑阳正文7行,满行39字,寿官(去世的官)王有道撰文。正文左侧刻写捐资人名字及捐资数目。碑文内容丰富而有深意,为"偃师为殷汤所都"的又一佐证,且反映了河洛人民以人为本、广行善事的精神品格,偃师为中原客家人南迁主要通道之一等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全宋文》裨益学界甚多,论文从地方志书与族谱文献中辑出遗文共六篇,稍加考证以作补遗。六篇文章分别是《全宋文》已著录作者之佚文四篇:向敏中《古睦青溪渡渎项氏谱序》、项安世《青溪项村项氏族谱序》、钟离松《宋宣教郎龚先生墓志铭》、吴琚《敕赐惠泽庙额记》。《全宋文》未著录作者佚文两篇:李沂《飞雪岩石壁题记》、项庸《青溪张山项氏谱序》。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