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科研管理》2020,41(10):268-27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何鹏程 《科教文汇》2007,(6S):115-116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然而,能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和稀缺不可再生性,赋予了其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以致于能源战略冲突频频发生。中国在快速的和平发展进程中,能源需求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怎样在诸多国家能源战略和冲突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外交手段,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是现今中国外交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之一,中国的能源消费及其增长趋势不仅决定着本国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的变化。增长趋势分析表明,中国能源消费行为总体上保持着与其他国家相一致的特征。然而,最近10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行为出现某种失常。究其原因,最大可能在于统计数据的失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归纳了影响中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因素,并建立了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综合影响因子。在对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体系,重视非可再生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确保非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可再生能源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华 《中国科技论坛》2008,(2):111-114,120
本文综述了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障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1现状与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了能源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能源工业也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3亿吨标煤,其中原煤占75%,原油和天然气分别占17%和20%,水电和核电占5.6%和0.4%。中国的能源消费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人均消费量低;清洁能源占终端能源比例较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出现了三个新变化:居民生活用能和第三产业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液体燃料消费增长很快;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  相似文献   

7.
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油安全对中国已形成巨大挑战,而发展石油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油,将是立足国内确保石油安全的主要选择之一。本文从技术潜力和土地资源潜力的角度分析了能源农业、能源林业的发展前景及其突出的能源、环境、经济效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说863     
余志 《今日科苑》2006,(1):34-34
后续能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源等。从2010年开始,这些能源可能逐步地部分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而且国内能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能源消费方式急需转变。电力发展处于能源战略的中心位置,中国特高压电网可以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必将有力推动中国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简述了中国能源总体情况,详述了能源发展与电力生产的关系,最后对中国发展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必要性给出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0.
简要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此能源结构在21世纪初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21世纪中期中国能源结构将如何变化,就此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讨论已有研究在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关系上的分歧及成因,并指出传统能源回弹路径与中国情况的不合之处。通过构建新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并借助联立方程模型和经验数据对其影响方向和传导路径做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抑制,二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间接拉动;(2)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能源效率的提升并未降低能源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使能源消费回弹;(3)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而非能效提高。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时代的能源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头号能源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能源政策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奥巴马时代的能源政策,并分析其对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能源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当今中国能源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日益恶化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我们制订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来调控能源消费结构,运用发展新型能源,提倡能源节约,发展替代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制度,限制高能耗企业的发展等能源发展战略,减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瓶颈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华贲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3-5,31
分布式能源是以热电冷联产技术为基础,与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相联结的,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气、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的能源服务系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能源供应的保障和电力的超前发展,加上能效需要提高和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压力,这些都产生了对热电冷联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巨大的需求。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当前分布式能源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订好它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2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却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和瓶颈加剧,尤其是能源瓶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必将对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政策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绿色能源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所面临的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一次能源中69%靠煤,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火电,优化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探索基于能源转型相关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从宏观上量化研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时空特征。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构建包含7个维度共20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2006-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对其能源绿色消费水平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呈波动、稳升、速升3阶段的螺旋攀升趋势,具有明显马太效应,呈“东高西低”的集聚发展态势。(2)在影响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7类驱动因素中,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科学技术发展、环境规制、城镇化、城市绿化具有正向空间直接效应,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负向空间直接效应;科学技术发展、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间接效应,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具有负向空间间接效应,其余因素的空间间接效应不明显。因此,应注意加强区域间科学技术合作、深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简要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各项能源消费数据的分析对未来50年内的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做简要的论述。同时,对我国未来能源的发展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灰色关联度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近30年主要科技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总体呈去碳化、清洁化、安全化特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石油及煤炭降低、天然气缓慢增长、核能波动下降、可再生能源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城镇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经济贸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各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度关联,但各国最大关联因子不尽相同;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进出口额占GDP比对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占比的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的抑制作用最强;相较而言,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结构长期保持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化石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