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方仁 《传媒观察》2006,(8):10-12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等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对中国电视传媒的启发和影响是巨大的,从栏目的导向把握、选题策划、采访实施到发展总体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电视人大量心血和智慧。他们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世界》2009,(9):1-1
8月3日,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节目悄然“变脸”。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基本已完成大换血。这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改革,早间的《朝闻天下》、午间的《新闻30分》,再到现在的《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央视新闻频道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粹新闻台。  相似文献   

3.
白锦屏 《视听》2012,(5):36-37
以《新闻深呼吸》为例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内容上,它信息量大,鞭辟入里;在语言上,它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却又不失调侃幽默;主持人不再西装革履,一副亲切的邻家大伯形象……这是快餐文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受众地位中心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浙江经视的《新闻深呼吸》为例,尝试分析这快餐时代下兴起的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电视的不断发展,新闻评论曾经辉煌一时,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再到地方台,曾经涌现出大量优秀新闻评论节目。但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舆论表达已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当下媒体融合的大势之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突围?地方台还有必要保留新闻评论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仅需要,而且应该成为地方台的生存"王  相似文献   

5.
吴琴 《报刊之友》2014,(2):91-92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6.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7.
张涛 《传媒》2019,(17):46-47
2013年4月,央视新闻微信公号原创品牌《夜读》正式上线,邀请著名主播敬一丹通过语音的方式向大家普及中国节气的知识,同时搭配有关节气的美文和图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15年11月,《夜读》升级改版,结合新闻热点推出与热点话题相关的名家精品文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夜读》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鸡汤美文”,高度重视内容生产质量,在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上积极探索,已逐渐成为新闻导向类夜读的优质品牌。《夜读》迅速成为所有推送文章阅读量都是10万+的品牌,并被很多公众号和受众转载,传播量和影响力趋于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8.
孙媛颖 《青年记者》2009,(20):30-3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取决于说话的主体——新闻叙事人。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文中提到:  相似文献   

9.
言靖 《东南传播》2010,(10):143-146
《南方周末》评论形式灵活多样,从各方面满足受众的审美诉求。巧妙的编排,善于将新闻报道与评论组合,将系列评论层层深入,将报社记者评论与读者来信组合,将不同读者关于同一新闻话题的不同意见组合,产生1+1〉2的效果,整齐与简洁的视觉,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不断创新的文本手法,文图穿插,评中再评,总结评点等创新栏目,以严肃传统的新闻评论为主,创造出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辅助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新闻1+1》是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也是唯一一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①它在议题选择、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方面履行着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着新闻节目包括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新闻态度和新闻精神。  相似文献   

11.
言靖 《东南传播》2010,(8):66-69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报纸要在新闻解读上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审美诉求,从而抓住受众。《南方周末》一向以评论见长,出色的影响力首先归功于评论主题的选择和表现上。从审美诉求来看,严肃理性、指斥时弊、消除喧哗、人文关怀正是其主题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何欣欣 《视听》2023,(4):124-127
随着我国媒介环境的变革与发展,央媒的角色不断被塑造,话语表达模式不断被调整。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与挑战。随着后情感社会的到来,央媒从内容呈现、叙事策略等方面促进转型及其形象的再构建。央视新闻《夜读》栏目体现了央媒在媒体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革新性尝试,其从选题设置、文辞呈现、内容表达、受众互动等方面着重塑造了“人格化”的媒体形象,情感传播亦成为央媒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内早间时段的电视节目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有电视剧类、电影类、新闻类等,相比较之下,国外早间电视节目品种甚多.包括新闻类、儿童类、电影类、音乐类节目。虽然在种类数量上不占优势但非常突出的是,早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有1/4的电视受众更愿意选择新闻节目陪伴早晨时光,可见早间新闻的资源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齐越《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的解读分析,提炼出了把握新闻播音准确性的几个关键:新闻播音始终要把准确规范放在第一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细的工作作风;正确处理内容与技巧(技术)的关系;团结协作。这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对当今的新闻播音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采写角度、深度,还是新闻采写的思想、情感,一些地市级党报不同程度地存着这样那样的"新闻遗憾"。这样的"新闻遗憾",不仅会降低地市级党报的竞争力,还会弱化权威性。尽量不让新闻留遗憾,地市级党报需要打造新闻升级版,铸就"地气新闻",深挖"背后新闻",汲取"本质新闻",展现"前瞻新闻",营销"思想新闻"。"新闻遗憾"在实践中的表现"慢的遗憾"——主要表现在判断新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中,新闻时时刻刻在发生。但这一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察觉到的,而记者的职业特殊性,恰在于其敏锐捕捉新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新闻敏感性。例如,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抓出有用的新闻;判断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为重要;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大众关注乃至社会反响等,这些方面的能力成为每一名职业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图尔敏模型,考察《人民日报》评论版和“侠客岛”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发展出一套测量指标。研究首先发现,“侠客岛”评论文章里,新闻论证中的主张数减少,间接依据增多,使用全称量词描述主张的成立程度较之报纸评论有所下降;其次,“侠客岛”评论文章中动员读者与赋予事件意义的意图减弱,更专注对事件进行阐释。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呈现出由“判断”向“解释”的转变,这一变化与移动互联网互动性的特征相契合。这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中的自我调适,其目的在于,在全新的传播场景下继续承担引导舆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黄玉敏  严安平 《视听界》2014,(3):114-116
一、《新闻眼》创新的主持形态:演而讲之民生新闻节目以亲民化倾向、民生化角度成为各台收视支柱,主持人风格定位有独到之处。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光头造型。民生新闻走到今天,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栏目更为生动、更有可视性,主持形式正襟危坐、板着面孔的少了,立式播报、走动播报的多了,更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20.
一 知晓甘建华的大名,是2002年上半年,我正在进行个人专著<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定稿工作之时.其时,我得知他因采写报道<福建游医小病治出残疾警察获赔27.4万起纷争>而被推上被告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