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甫入龙年,书法家们在“龙”字上各显其能。一时间各类书体、不同大小、千形百态的“龙”字真是随处可见。但我面前的这一特大榜书“龙”字,宽3米,高2米,气势宏大,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第一眼看后,我脑子就忽然闪现出“大江东去……”那诗句的画意。我并不懂笔迹学或笔迹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欧洲音乐界人才辈出,音乐家之间流行一种文雅的相互竞赛的风气,即彼此当众演奏乐曲来一决胜负,有人称之为“音乐决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四次。 第一次“决斗”发生于 1709年,德国作曲家亨德尔来到罗马,在红衣主教主持的演奏会上崭露头角。当时,意大利羽管键琴作曲家斯卡拉蒂也是演奏会的座上客,他俩曾在威尼斯同窗学习过。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两人相遇,宾客们要求他们进行一次“决斗”。第一轮演出,先由斯卡拉蒂弹奏,全场鼓掌,再由亨德尔上场,也获得掌声不绝,彼此难分胜负。第二轮比赛时,亨德尔先上场,曲终后…  相似文献   

3.
应,一边转身走回阿尼的车边,一边道:“旅游的。”进了文化部的办公楼,与文化官员卢森保格先生寒暄后,他带我参观了政府办公楼的里里外外。在介绍一个不大的圆桌形会场时,他说,政府所有的会议都是公开的,记者们可以在两侧玻璃后的房间旁听。有时这里也演奏音乐会,会场音响极好。他对我的音乐进行了评价,所用言辞及观点绝非一般人所能表达,并邀请我在此办演奏会。我问:“您演奏乐器或对音乐有特别研究吗?”“是的”,他说,“我的儿子打爵士鼓,现在英国伦敦演奏……”。以色列《音乐之声》的主持人伊斯瑞力先生告诉我,他喜欢我…  相似文献   

4.
如果想观赏巴黎的景色,最佳方式便是乘船游览塞纳河。因为塞纳河是巴黎的发源地,巴黎的主要建筑和古迹均沿河而建。塞纳河穿城而过,如同一条秀丽的风景线。巴黎因塞纳河而得以发展,也因有此河而变得更加美丽和名。如果一个老人说“我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那么塞纳河也有资格说“我是看着巴黎成长起来的”。我曾两次乘船游览塞纳河,白天一次,夜晚一次。白天和夜晚的景色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要表扬”与官僚主义王书春记得有一幅漫画《包公落选》,某廉政表彰会上,获奖者分别拒贿1000次、500次、200次等等,而包公是0次,自然名落孙山了,气得包公大叫:谁敢给我贿赂!这些"评委"们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只听汇报、只看数字,于是真正廉洁的包公...  相似文献   

6.
我在一次与学生的色彩课中.在黑板上写了“水彩”两个字:其中“水”字顶天立地,“彩”字只有一点点。这其实写出了我对水彩画的了解和理解:水彩如玉,水是关键,彩是颜色,点入其中;于是造就了一块块翡翠和一幅幅好画。  相似文献   

7.
瑞士人与酒     
瑞士不象法国那样出产世人皆晓的美酒,但阿尔卑斯山区险恶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健壮的瑞士人,也培养了瑞士人能喝善饮的豪爽性格。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家宴、朋友聚会和庆祝活动都少不了酒。初到瑞士时,我在一些聚会上常因不会喝酒而尴尬,只好以果汁代酒。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对酒产生了“好感”。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受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之邀,我参加了论坛在阿尔卑斯山区举行的“半夏节”登山活动。那天,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雄伟的阿尔卑斯山绵延无际,脚下是青青的绿草。斑斓的野花,远处是皑皑雪峰,令人对大自然的神…  相似文献   

8.
张虹 《世界文化》2023,(2):49-52
<正>曾经有一次在伦敦,因为时差的原因我起了个大早,不到7点钟就跑进一家咖啡馆。正在做咖啡的姑娘听到门响,扭头对我莞尔一笑。我注意到吧台隔板上写着“No Coffee, No Smile”(“没有咖啡,没有微笑”),还贴着两幅涂鸦,画的是爱因斯坦在喝咖啡前后的困顿与兴奋,那一幕让我对伦敦记忆深刻……从第一次到北京国贸的星巴克喝咖啡,到二十几年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去咖啡馆”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张裕 《文化市场》2002,(5):38-38
一台打着“都市戏曲”旗帜的甬剧《典妻》在沪演出,其综合艺术的精美程度,不仅“老宁波”们很少见到,连到场的众多上海戏曲名家也都有些惊叹。在本届艺术节上。锡剧、花灯戏等地方剧种都以“都市戏曲”的面貌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剧场。地方戏曲该不该都市化的问题。又一次在戏曲界引起了热烈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徐雁平 《东方文化》2003,(6):106-112
我曾两次观摩有代表性的雕版印刷工艺,一次是世俗性的,另一次则是宗教性的。第一次是在一小型展览会上看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彩色套印,刷印程序一丝不苟,即使是袖手旁观,也大气不敢出。印出来的年画,颜色似乎更有层次,还有一种很亲切的质感;第二次是去年秋天上“中国古典献学”课时,带领同学们到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的金陵刻经处参观。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3.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4.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5.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6.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19.
20.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