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华侨华人研究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注重对资料的多渠道占有与利用。他的研究表现出学术研究服务于现实的特点,拓展了晚清时期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域。他提出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殖民观",对民国时期的华侨华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推动了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质的思考,他的政治思想从一度倾向革命转变成主张开明专制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倡议。国共合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是,国共合作事业不仅与国内广大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而且也与海外广大华侨华裔的利益紧密相连;海外华侨华裔为国共合作事业作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应当彪炳史册;海外华侨华裔正在为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努力,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文拟就华侨华裔对国共合作事业的作用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伟大的辛亥革命历程中,海外华侨在创建革命组织、传播革命思想、捐款助饷、亲身参加革命、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等方面,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5.
华侨华人久居海外 ,大多长期置身于资本主义社会 ,了解、熟悉资本主义各项经济制度的内容和运作机制 ,有的还积聚了一定的资金 ,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知识 ;同时 ,他们又都有着报效祖国、帮助祖国早日富强的诚挚愿望。上海所在的东南地区 ,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步伐最快。其间 ,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 ,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6.
广东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同香港与中国近代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以香港为从事民主革命的基地,追随孙中山发动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或以香港为连接祖国与世界的桥梁,促进了香港的繁荣;或以香港为国际科技和信息的交汇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五邑华侨正是利用香港作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奋发图强、惊心动魄的史剧,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侨华人四缘关系指的是亲缘、地缘、业缘、文缘。他们通过四缘关系进行认同整合,加强同中国的联系。四缘关系构成硕大无朋、坚韧长久的联系网络,深刻影响着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四缘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诸学科。四缘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各种社团组织,本文试就这一方面略加剖析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积极组织救亡运动,促进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捐资献物,甚至回国参战,在财力、物力、人力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侨都比较重视自己的社会关系,除天然形成的兄弟姐妹、亲戚等关系外,他们还通过组织各种社团并参与其活动的办法扩大交往范围,人为地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现象与中国人历来重视社会关系,具有浓厚的地缘、血缘观念,以及中国历代王朝不许人民移居海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能使华侨立足当地、获取援助、发展事业;并...  相似文献   

10.
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融合与冲突并行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 ,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背反的现象 ,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 ,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暨南大学根据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华侨高校学生多元的特点 ,针对境外和海外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校制宜地选择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点 ,多种形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力求做好思想教育、感情转化和行动影响等方面的工作 ,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各类高校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根据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其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严禁和敌视时期、漠视时期和开始重视侨务时期。  相似文献   

13.
广东是我国最大侨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侨文化,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和优势,除在侨乡传播以外,主要通过人员往来、语言文字等方式,向海外传播思想、饮食、风俗、娱乐、教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鸦片战争之前,其主要向东南亚传播,战后则广泛传播全球,在各个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和影响,并建立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文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夏家林中国现代史上二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无数次反帝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它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提出厂许多新...  相似文献   

15.
采用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厦门市建设“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意义、优势、不足等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做好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规划、增加经费投入,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关的人员、丰富教学内容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定居国外的华侨也越来越多,而涉及侵害华侨在国外合法权益及安全的事件频发,华侨的海外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凸显。当前,国内对于华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侨国内权益方面,而如何保护华侨在海外的权益则研究较少。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我国华侨的海外权益,完善相关机制,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多次开展大规模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其中贯穿了反对分裂、两岸统一的政治理念。中共努力将这种理念通过华文报刊传播到海外华侨社会,并通过海外使领馆和华侨社团在海外开展直接的辛亥纪念活动,引起广大华侨的共鸣。在综合因素的促动下,推动祖国统一成为华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以它的英勇壮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导.这次起义,与海外华侨的关系非常密切.逢此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值得我们再次加以回顾.一、“三.二九”广州起义的准备与经过同盟会成立后,多次领导了武装起义,但屡遭失败,损失了大批革命骨干,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致使一些革命党人,情绪低落,对前途失去信心,“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噫嘘太息,相视无言”.而另有少数革命党人,如汪精卫、黄复生等在激愤之余,便不顾革命大局之利害,去进行个人冒险的暗杀.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孙中山先生充分表现出他的革命坚定性.他常开导同志说:“惟积极始有善恶可言,消极则有恶而无善;余对于革命职责,断不容忧伤憔悴以死,余惟继续奋斗耳”.一九一○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便由三藩市(即旧金山)经檀香山到南洋,在庇能(即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商讨“卷土重来之计划”,并鼓励大家说:“一败何足馁.吾曩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  相似文献   

20.
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门五邑华侨在海外从事华侨教育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及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