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报纸舆论监督作用要靠两方面的努力陈麒章(中纪委离休干部)如何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从报纸方面来说,一要坚持原则,勇于独立负责,只要符合宪法、党章,就要大胆放手去干。对涉及人民利益的事,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揭露的,毫不含糊。当然,批评、揭露的事要经得起检查、核对。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照顾关系,怕得罪人。不唯上,要唯实。如果明明调查清楚了,还要等上级党委或政府部门“发话”、“点头”,否则就不吭声,那就不能很  相似文献   

2.
简讯     
陆懋曾谈报纸批评山东省省委副书记陆懋曾对大众日报人员和通讯员说:要坚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报纸的战斗性。在坚持正面表扬为主的前提下,对那些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对于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要敢于揭露和批评,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各级党委都要积极支持在报纸上开展正确的批评,不要“护短”。报社的  相似文献   

3.
对比     
他常说:“在事非面前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这是纪检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推推滑滑,见兔子就开枪,见老虎就烧香。”(《端正党风的坚强战士——记湖北省秭归县纪委副书记甘德华》,《人民日报》1986、1.24)  相似文献   

4.
就新闻报道而言,所谓“破”,就是要大胆地批判和揭露一切不文明的丑恶现象;所谓“立”,,就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树典型、扬正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舆论环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其着力点应放在“立”字上,以立为本,也就是中央强调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具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好表扬与批评、动  相似文献   

5.
一 提起舆论监督 ,新闻界同仁往往都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批评错误的东西 ,而是不愿意得罪人 ,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 ,甚至还包括掌有发稿权的领导。当然 ,为了伸张正义 ,得罪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该得罪的就得得罪 ,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 ,不能得罪。为什么 ?因为有个大道理管着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这话党章上没有 ,宪法上更没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没有 ,但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些新闻单位的老总 ,一谈到舆论监督 ,首先就要求记者“与人为善” ;一些领导同志在…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号《表扬、批评稿的分际与分寸》一文中说,对于表扬与批评的稿件,要掌握分际与分寸。分际,是说什么该表扬,什么不该表扬;什么可以批评,什么不可以批评的界线问题。表扬,本来是扬人之善,赞事之美的,可有的表扬稿却弄得别人思想混乱,本人尴尬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好“分际”。一个党员干部犯了贪占、受贿等错误,背离了党的宗旨,违犯了党规党法,但在整党中有了觉悟,退出了钱物,开始回到了党的立场上来,这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党员应持的基本态度,也是党对一个犯错误的党员的起码要求,可是  相似文献   

7.
"问题性报道越来越难做了。"不断有人这样说。他们认为,问题性报道就是找茬,就是揭露,就是惹是生非。弄不好,上级领导要批评,基层干部有意见,报道对象会找事。几头不讨好的事,不做也罢。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本身就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每天总要阅览不少报纸,感到报上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这对改进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又发现:有些报纸,在刊登一则批评稿后,紧接着又对被批评单位来一个表扬报道,有时批评的与表扬的竟是同一件事。我们询问一位报纸编辑后,方知其中奥妙:原来是为了设法“弥补”一下被批评单位的“声誉”。据了解,出现批评之后的“弥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被批评单位上门纠缠。这是因为地方报纸所报道的多是本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距离报道对象近。有的单位和部门,一受到批评,就会找上门来,即使无理,也要对你来个软硬兼施,迫得报社非  相似文献   

9.
我从当《苏南日报》通讯员算起,至今已足有三十五个年头了。目前是无锡市、县党报和电台、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连年被评为这些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有人说:当通讯员,只表扬好的,不愿或很少批评坏的。但我认为,当通讯员应当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在坚持以报道先进为主的同时,也要揭露、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1984年8月,我看到我校所在镇上有少数人在贩卖西瓜时,垄断集市贸易西瓜,任意抬高西瓜价格。我写稿向报社、电台予以揭露。当时家里人对我说:“都是地方上的人,人面  相似文献   

10.
批评揭露与表扬歌颂是新闻工具的两大基本社会功能,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表扬不能代替舆论监督,先进典型不能代替反面教员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光明的一面,就必有阴暗面。新闻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传媒,如果一味歌颂光明的一面,而回避另一面,那么就会使宣传造成失真的效果,也使群众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而就会失去它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枇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要做到“深入人脑,打动人心”,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打破那些传统的、陈旧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诸如“非好即坏”之类。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方法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报道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报道,一类是反面的报道。正面报道便是单纯地表扬、赞颂,反面报道便是一味地揭露批评。比如我们过去的经济报道,一向是报喜不报忧,讲成绩都是“巨大”,谈形势皆为“大好”。尤其是在典型宣传上,有的在这种“非好即坏”的观念支配下,采用“吹、拔、捧”的方法,把典型的事迹,“小的说成大的,单项的说成全面的,一时的说成经常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几年因为不准确的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官司也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是被批评者讳疾忌医、无理取闹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批评稿件不准确或不完全准确引起的,值得编辑记者引以为鉴。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批评报道要注意准确性: 一是事件本身真实准确,这是批评报道的基础。不真实就谈不上准确,但即使新闻事实本身是真实的,也应注意其准确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可以说,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事即使有,也很少,大部分事物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其中某一个方面更突出而已。因此,在批评报道中对事件的定性要准确,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要无限上纲,脱离事件本身的范围和程度;二是不能以偏概全,不因失误抹杀成绩,不能批评某一个人就把一个人说得一无是处,不能批评一件事就把一件事中的积极因素抹杀。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提出,正面宣传是表扬,那么,批评揭露是不是就是反面报道,因而根本不能搞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来看问题。判断一篇报道的性质,要看报道的内容,即所报道的事实是什么;也要看报道的形式。即怎样表达事实的。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略。但是,归根到底,是要看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观点来进行报道的。正面的事实,于我有利的事实。一般来说,写出  相似文献   

15.
演戏要进入角色,方能感动观众;作文在情真,才能达到意切。我们搞新闻报道的,多数是歌颂或表扬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当然也有揭露,鞭挞歪风邪气、坏人坏事的。在采访或写作中,你内心如果没有实感,笔下就不可能有真情。  相似文献   

16.
报纸没有批评报道就难以抑恶扬善,就会失去战斗力。但是,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认为,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评报道一定要完全真实,不能满足“基本准确”。否则,受批评单位就不服气,甚至惹事生非。所以,批评报道在发表前,报社和作者要把稿件送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批评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决不能马虎了事。二、作者要有明确的批评目的。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决不能为泄私愤而写稿。指导思想不明确,肯定写不出好的批评稿件。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新闻通讯》杂志曾刊登专栏文章《记者有所回避好》。我觉得,通讯员在一定情况下也要有所回避。首先,表扬要避“亲”。运用新闻手段表扬新人、新事、新风尚,这是通讯员的“生产品”。但是,如果表扬的是自己的亲属,通讯员还是回避为好。否则,就会引起群众的误解,认为我们“笔底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新闻失实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失实”是难免的。如果夸大“失实”的危害,“失实”就会成为——,一段时间来,只要新闻单位揭露批评了某人的错误或问题  相似文献   

19.
表扬与批评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两种形式,表扬是为了发扬真善美的东西,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人;批评是为了抑制假恶丑的东西,以“前车之覆”给人以借鉴。那么,凡是表扬与批评的报道是否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呢?看来,尚未尽如人意,甚至有的表扬、批评还起了相反的作用。这里有一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30年,我们就已有了汉译的《比较文学史》,这至少说明我们彼时并非一点“世界眼光”都没有。我更喜欢的,是译者以学术史眼光与史家立场对该著的批评:“……像他这样包罗广泛的文学史,对于所列举的文学作品当然不能逐一都会加以观察,故对于这些作品的本身的批评当然不得不从略,同时关于这些作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