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贾谊的《过秦论》,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备受推崇。自诩“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而傲视文坛的左思就由衷地发出:“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的感叹;史称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而编篡《后汉书》的范晔,也标榜自己所写的一些传记和序论,“皆有精意深旨”,“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狱中与诸甥侄书》)。秦亡汉兴,汉代及汉代以后过秦的文章,不胜枚举,唯独贾谊的《过秦论》独领风骚,何也?应该肯定,其笔机飞舞、不拘一格的文章结构为大家所公认。尤其是文章的结尾,钟声回荡,令读者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背负"谋反"罪名被南朝宋文帝杀害的杰出史学家范晔身上迷雾重重,<宋书>本传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清代一批学者为他鸣冤叫屈,但他们都未能真正认识、理解范晔.其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含蓄、曲折而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与情怀,结合他的另一首<狱中诗>,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探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认识他进取的一生,富于追求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他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  相似文献   

4.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柳宗元之所以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与他卓越的语言艺术成就分不开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游记名篇之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一、画龙点晴、一字千金 古人作文,首先讲究命题立意,然后才考虑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史学家范晔说过:“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狱中与诸甥侄书》)清代袁枚更形象地说:“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续诗品·崇意》)这种意为主而辞为次的理论固然不能算错,但它往往使人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文章的主题确立后,如何运用妥贴准确的词语给文章命题,从  相似文献   

6.
现行《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社会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自光武帝到献帝时期(公元25-220年)的历史。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范晔,“志”的作者是司马彪。范晔(公元399-445年),字蔚宗,东晋、南朝刘宋时人,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范晔出身于世族之家,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为文章。刘裕建宋后,范晔入补兵部员外郎。宋文帝元嘉元年,他被贬为宣城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乃立志修订诸家后汉史书,这是其治《后汉书》的开始。范晔的生平著作,有《汉书缵》十八卷,集十五卷,录一卷,《百官阶次》一卷,但皆已散佚,惟有《后汉书》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政论界掀起了一场总结秦朝灭亡之因、指斥秦政之弊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秦’遂成为西汉政论中老生常谈"(钱钟书语),诞生了一大批"过秦"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并被奉为经典。就其艺术而言,南朝宋范晔称其"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狱中与诸甥侄书》),金圣叹更是赞许其"最是疏奇之笔"。那  相似文献   

8.
范晔《后汉书》不选录王充《论衡》里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论衡》的主旨思想是辩事,而不是议政,与范晔的修史目的及采摭论说文的标准不符,并非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论衡》反叛儒家思想,“问孔刺孟”所导致的.通过对这一学术案例的审视,可以加深对范晔的文史思想和《论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乐羊子妻     
(一)题解: 本文是从《后汉书》卷八十四的《列女传》里节选的。 《后汉书》和《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史实,是南北朝时代史学家范晔(ye)撰述的。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人。《宋书》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十几种有关后汉历史的著作,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后因事被害,他原拟写的十志未成,由西晋梁代刘昭选补。《后汉书》在思想倾向上比《汉书》进步,书中倾注着较多的批判精神;编次周密,文笔简洁有力。但它的人物描写却没《汉书》细致生动,故事性也没《汉书》强。  相似文献   

10.
范晔撰《后汉书》,记事载言之外,尚作序、论、赞凡二百余篇。这二百余篇、三万多字的东西,可以说是范晔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本文就此,略谈三题如次。一、《后汉书》的序一部二十四史大都有序,序多放在表、志、类传之前,说明著述的旨意,可谓一种通例。然而刘知几以为,《史》《汉》于表、志、杂传立序,颇为得体,“爰泊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炫文彩。后来所作,他皆若斯。于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  相似文献   

11.
孙樵是唐代散文家,他的文章思想主要体现在《与高锡望书》《与贾希逸书》《与王霖秀才书》《与友人论文书》《寓居对》《骂僮志》等篇中。他的文章思想丰富,主要有:主张文以"明道";重视"史法",强调文质恰当;重视作家之"穷"与创作的联系;强调文章之"奇"。  相似文献   

12.
旷世才女班婕妤在《报诸侄书》中提出了“情深至淡”的文学思想,这是一种以“若家人夫妇相与书”为旨归的“推诚写实”。班婕妤在文学实践中贯彻了这一主张,从而形成了“情深委婉”的风格。其论在汉代史书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苞主张文章要有“义法”,务求雅洁。姚鼐发扬了方苞的主张,议论比方苞更为精密。他谈到“文章之精妙”,认为“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与石甫书》);谈到“文章之类”,认为“阴阳刚  相似文献   

14.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最后一段,为了补说“逸事”的由来,以明其确凿可信时说:“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可译为:我的同族老长辈号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应当看到,许多注本将“甥”释为“外甥”,显然是不对的;而旧版的人教版课本,则没有作注,也易于让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主张学文的也要学点自然科学。他对爱好文学的青年说:“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后来,他指导一位文学青年读书时,把他这一主张说得更具体,他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这一主张,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提出这一主张,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打破封建思想对青年头脑的禁锢,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具有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钱中文在《文学原理——发展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体论命题。90年代以来,他又推出专著《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并有大块理论文章不断问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本文拟从倡导文学艺术的新理性精神,建设中国文论的总体性构想,主张中外文论的比较研究法三个层面切入,重在探讨钱中文9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398—445年),《宋书》本传称赞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不但“性精微有思致”,而且敢于“讥谤圣时,上议朝廷,下及藩辅”.这位才华横溢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英勇斗士,最后被诬为“谋反”而“伏诛”,诚堪叹息.关于范晔的思想,他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用唯心主义的宗教观作为愚民的统治工具,本人对此曾经作过严肃的批判;对他的折中主义思想,也指出其包含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的进步一面.兹不再赘.  相似文献   

18.
历代史籍中,范晔《后汉书》的序论赞颇为引人注目,褒贬不一。与前代史籍,尤其与《史记》、《汉书》相比,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表现出论史的自觉意识:明确了序论赞在于“评论”的独特功用;确立了“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论史以资鉴戒的史论宗旨;开启了新的史论体式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文学史,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往往在其作品中反复申述忠奸之别,辨明忠奸之义由此成为中国士大夫文学一大主题。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虽非文学文本,但其在辨明忠奸这一文学主题上对中国文学史起着上承下传的作用,而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也对后世文学家具有较大滋养意义。由此可见,范晔《后汉书》序论赞不惟有重要史学价值,亦具明显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昉 《语文知识》2008,(1):38-40
《帕洛马尔先生》是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书中卡尔维诺以小说的方式展示了他对文学“所言之物”的信心并提出了以“确切性”来抵抗语言的抽象与平庸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语言问题的解读和章节目录的分析,以期对卡尔维诺“文学是福地”的主张发出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