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课堂教学时学校的主要活动,学生在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各科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5%。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德育首位落实的关键。为此,我们强调,必须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切实抓好学科德育。首先,要明确强调学科德育是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和造就千上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合格  相似文献   

2.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德育学科由于本身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所以,作为德育学科教师,要想提高德育的教学实效,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当务之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能克服理论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为此,我认为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大胆采用,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道德行为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把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并内化为一种行为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国、爱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正确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条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学科教学无论从时间、空间、容量上看都是最大、最广泛的教育途径。要把德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首位,就必须抓好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德育工作的改革也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使德育工作发挥其整体功能。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中最艰难的一项工作。目前,各地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总的来看还未真正摸索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和方法,因而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德育改革也应以学科渗透德育为实破口,下大力气搞好,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直接载体,其德育内容的组织会直接影响学科德育的实施和效果呈现.利用物理学科德育内涵模型,从德育视角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套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为教科书编写和学科德育实施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德育要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与智育等协调发展,教师就必须在讲课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和教学不可分,教育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教学是实施德育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德育放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英语学科自然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寓德于教,把知识教学和德育培养融为一体,这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师的责任。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育内容和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从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高的意义,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高的途径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乔显浩把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德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即将德育寓于正常的学科教育中,使学编者按: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关的德育,一方面可以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贴近,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起到学校各项工作健康...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是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把学生当成“美德袋”进行单向灌输,不仅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德育的互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德育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相似文献   

11.
魏燕妮 《甘肃教育》2014,(16):105-105
正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德育最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挖掘教材,以德育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复推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德育要寓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科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学科德育,就是指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揉合在一起,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科德育的教育力量十分强大,它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1)丰富的德育内容;(2)隐蔽的德育方法和渗透的德育手段;(3)协同的德育过程;(4)综合的德育效果;(5)稳定而有保障的德育实施.[1]总之,通过在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其道德内容和价值观念,让德育的实施变得异常生动而富有趣味,减少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中的各科教学是向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迎接新世纪、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加强学科德育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不仅文科教学应该重视德育,而且自然学科教学同样也应该重视德育。这是因为自然科学不仅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制约,而且其本身又具有德育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因为长期以来自然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尚未获得圆满解决,其中的教学规律有待进一步探析。本文试就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些探讨。一、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物…  相似文献   

1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智慧三者统一起来,看作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德育目标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好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就当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一些难点及其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难点一:德育观念的狭隘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5.
石霞 《学周刊C版》2019,(9):69-6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学科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6.
黄涛 《师道》2008,(7):75-7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学生可以借助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产生对事物的美好情感。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其它的历史学习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产生各种德育体验,从而形成有益的、健康的德育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洪利钊 《学周刊C版》2010,(7):124-125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德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学校德育有多爷可供选择的途径.但学科渗透是其中最普遍、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最隐蔽的途径。笔者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讨,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三方面入手,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立体”框架.有效地实施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9.
寇伟 《成才之路》2013,(29):13-13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根据法律学科的特点,促进法律学科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法律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德育艺术技巧,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法律学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德育要寓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科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学科德育,就是指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揉合在一起,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科德育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