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多音多义字的情况很复杂,仅常用的就有六、七百个。那么辨证多音多义字有没有好办法呢?有,这就是利用古今音变的一些规律。多音多义字的来源,正如张寿康先生所说:“产生于音随义转,语音分化。”其变化亦主要在声、韵、调上。有的是声母不同,如  相似文献   

2.
韩国学生的汉字基础在汉语学习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负迁移,即对他们在汉字的认读上产生干扰,尤其是在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汉字基础的负迁移体现在汉字认读的音、形、义等方面。语音方面,很容易将韩国语音“移植”到汉语上而产生偏误,如韩国汉字与汉字声、韵都不一样,也没有声调等。都可能引发偏误。语义上,韩国语中有汉字词,它们与汉语的几种对应关系。其中不重合部分就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误.在字形上的偏误体现在汉字书写上,汉字具有了理据性与拓扑性质,书写讲究笔顺,这都是韩国学生汉字基础所短,所以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就容易根据自身的汉字基础来书写,当然就免不了出错。了解韩国学生汉字基础的负迁移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同时注意优化学习与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汉语知识一、汉字汉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要准确地使用汉字,必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应着重复习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帮助认字、记字和写字(例如不会把“沛公”的“沛”写成左“氵”右“市”),也有助于准确掌握一些科学概念.此外,同音字(如“胶”和“蕉”)和形似字(如“己、已、巳”)切勿混淆;多音多义字应结合词义读准其音。初中一、二册附录的《汉语拼音方案》、《多音多义字表》等,宜复习掌握.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的实践所造就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是我们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以来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弃中学洋,是盲目、机械、草率的。“繁难的象形字”也有它超过拼音文字的形、音优势,古人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汉字的形、音优势,是科学的、符合汉语实际、适合儿童学习的。“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具有人们尚未意识到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语言内部发展的规律。汉语音韵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掌握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不但为探讨整个汉语发展的方向者所必需,也是诵读古籍、考究古今语文同异者,以至目前从事文字改革、创制新拼音文字者所必需。而要认识和掌握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又必须对于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上“声、韵、调”三方面,分别考证其“音类”,测定其“音值”,然后进行各个  相似文献   

6.
汉语在历史上不断地同许多民族,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的语言接触。这里谈到的这份材料,是汉族同某一民族接触,这一民族的人由于学习汉语,搞了这份对音材料。对音所模仿的汉语语音,看起来是唐五代的西北方音。对音只是按照本族语音习惯,尽可能地去模仿别的语音,未必相同,力求近似。但是以某对某,也有规律可寻。研究了这份材料,不但有助于了解汉语同某一民族的关系,也有助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情况和研究现代汉语西北方音的历史情况。材料的情况是这样。斯坦因(M.A.Stein)从我国敦煌窃去许多宝贵材料,保存  相似文献   

7.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命题说明]《考试说明》中对“字音”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等级为A。即只考查辨识、确认(汉字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而拼音拼写规则不在考查范围之内。[考查内容]纵观近些年高考语文“字音”题,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多音多义字、形近字、形声字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说汉语的人要把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必然要使用汉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化汉字,国家关于汉民族的语文政策中就有“学说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要求,这“规范汉字”就是《简化字总表》中公布的简化汉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今天就不用学习繁体字了。  相似文献   

9.
[考点解读] 掌握好汉字,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性任务。从考试角度来看,识字、写字是不可缺少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生要能根据具体词语的组合和语境,准确判断汉字的读音。该考点的重点,是要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常用字中容易读错的字和常见的多音字,要注意重要字词拼音规则的正确运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  相似文献   

10.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汉语、汉字组成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那么学习语文,我们只是习惯于“坐在教室一心只读教科书”,岂不是只  相似文献   

11.
从朝、韩留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偏误看汉字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朝、韩留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偏误看汉字音的影响马洪海朝、韩留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大部分学生发音不如欧美学生准确,却与南方省市有些学说普通话的国人相似。他们“靴”“些”不分,“相”“商”不辨,“车”读成,“人”读成,就像有的方言“虎”读成fu,“应”...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有着音、形、义的特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字的音形义,逐步达到会用的目的。而学习语音是认识汉字的基石。数以万计的汉字,有很大一部分是同音节或同声母和韵母的。同时汉字的音节都是以21个声母、6个韵母以及韵尾“n”、“ng”等主要音素所组成的。试用新教材的集中识字部分,各类生字的出现都是以拼音为先导的,学生熟悉了拼音,就能正确地拼读出字音。因此,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应当先让他们  相似文献   

13.
唐娟 《文教资料》2007,20(5):88-89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视觉符号。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识别和书写汉字。本文从分析汉字的性质特点出发,在总结中国传统的童蒙汉字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把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99高考语文试题与前几年的试题相比较,淡化了知识性的内容,更专注于能力的考查。最明显的标志是删去了“语音”、“名言警句”和“文化常识”这三个识记性的考点,这不是明智之举,是对今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误导。汉语“语音”是学生一入小学就学习的内容,从表象上看,不该拿到具有选拔特点的高考考场,但实际情况是汉字浩如烟海,又不宜集中识记,需在阅读中顺便掌握。且不说中小学生、大学教授都频频遇到字音障碍,就连专跟语音打交道的广播电视播音员都读错常见字音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字音已被公认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知…  相似文献   

15.
教授古典诗词 ,自然会涉及到格律“平仄谱”的一些知识。有学生提出 :平仄谱是怎么来的 ?我细想 ,觉得这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问题。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汉字四声与“平仄谱”  要知道“平仄谱”是怎么来的 ,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平”、“仄”。我们知道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形、音、义 ,但汉语除了这些之外 ,还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语音。汉语的语音 ,除了一字一音之外 ,更独特的是这“一音”还有四个声调 :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则分为 :阴、阳、上、去 )。平声称为“平” ,“上、去、入”…  相似文献   

16.
汉字一形多音多义,是学习应用之一难,一个“和”字有 hé、hè、huó、huò、huo 五种读音。再加上文白异读,又音两存、古义旧读、词间变读等问题,更易于被人误读。如“曝光”的“曝”,“排忧解难”的“难”,连电台播音员也一会儿读 pù、nàn,一会儿读bào、nán,莫衷一是。如何分清多音多义字,不仅是播音员、影视演员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倍加重视的一项内容。因此,在这里特向大家介绍一本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7,(1)
高考新要求GAORAOKINYAOQIU语音和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高考必考内容。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从基础夯实的角度指明了方向。警示我们:要十分重视“语音和汉字”的复习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尊重汉语的民族传统,坚持汉语词汇形、音、义的综合研究,这是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说明汉语词义的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 汉语词汇是以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的。而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具有明显的表意特征,一般所谓“象形”、“指事”、“会意”不用说了,就是“形声字”也往往用字形标明义类;而与此同时,汉字的表音  相似文献   

19.
这一考点,核心在“正确识记”,但考查时,都是将汉字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至少是一个词语中,将来的趋势应该是放到具体的语句之中,很有可能这一考点就不再单列考查,而是完全放到写作中去体现。但无论如何,这一个点总是非常重要的。复习迎考时要特别注意同音字、音近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当然,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字也要务必小心。  相似文献   

20.
用汉字记录苗语语音,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方式对汉语来说,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汉语考证的难度。对于苗语来说,第一,能起到助记和标注作用;第二,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加之记音的准确率不高,记音词汇往往带来歧义;第三,汉字记音已成为一种习惯,即使积习难改,我们仍然应该追求更加准确的记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