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价值取向则成了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给新课程的人本价值取向进行合理的定位则成了改革成败的焦点。本文拟以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和谐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有了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把这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统一实现为出发点,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称为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4.
和谐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理想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教育和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和谐发展的内涵应体现为个体自身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应做到:确立和谐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5.
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落实"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规律,本文从十一个侧面解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体系。其解读逻辑涉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观念、独到举措、系统工程、教师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构建和谐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而构建和谐教育,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探索具有素质教育特征的教学新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近五年来,我校开始了“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人教育教学实践中蕴涵着较强的艺术性、情感性、审美性,在开放多元的教学活动中,强调其开放性的思维特征,能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有可能消失在没有主见的公众意见中,消失在迷失自己的呻吟中,消失在课堂殖民统治中.因此要确立主体的地位,就要把握主体的特点,塑造主体的特点.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具有主见、反思、信任、美德的特点,学生主体具有可塑性、可感性、可选择性的特点.只有遵循主体的特点,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富有创新、具有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本文以生命教育视角切入。从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出发,对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11.
周维新 《考试周刊》2012,(2):168-170
在摒弃"师道尊严"、实施师生"平等对话"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需要不需要拥有权威?拥有什么样的权威?以及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如何共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肤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是坚持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通过人的努力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并在教育实践中成就人的幸福。纵观我校百年发展史,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就像一根闪光的主线贯穿始终,促进着师生的不断成长。进入新世纪,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一 在聆听新世纪钟声的2000年,我们雨花台高级中学在教学楼前建立了一座雕塑,我们给她起了个名,叫“谐”。驻足审视,雕塑给人一种结构的和谐、力的和谐、形的和谐之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特长,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共同话题。我国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动的主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倡导主体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全新诉求,这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体教育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时代的价值选择,它是当代中国在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发展的时代吁求的反映.它有助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统一.这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发展,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高层次的概括.它为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就是课堂。课堂应该是教育公正和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这些声音或现象会给教学带来苦恼。其实,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内涵。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是对教学的干扰,同时也是教育灵感的来临,教师如能辨识这些声音或现象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让它们分享课堂、感受公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主体教育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主体教育的发展应从主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冲突点来寻找主体教育的生长点。立足于教学实践,主体教育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是:应该使学生从学习主体转变为生存主体;应该使学生从被塑造的主体性转变为本真的主体性:应该使单纯的学生主体转变为师生协商主体。  相似文献   

19.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大的社会背景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不仅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也使作为推进这一进程的社会历史主体的中国人经历着文化心理上的转变。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生存状态是以被动服从、组织依附和重复模仿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探索,呼唤建设的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动力,营造出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