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取成员身份范畴分析方法,以庭审话语为语料,从指称、词汇和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庭审中参与者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认为在自然会话中,语言是身份的标记,是身份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重要标准。法庭审判中,参与者的语言使用亦是建构机构身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睿 《巢湖师专学报》2014,(1):106-111,119
在简要介绍当前法庭审判问答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用会话合作原则相关理论分析法庭审判问答中各方的互动与合作,进而探究不同目的关系说话者之间不同的言语行为对推动法庭审判的影响.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法庭各方会话合作的言语行为特征,分析会话合作原则相对于庭审的适用度,总结得出不同程度的五种合作形式以及庭审不同角色采取的语用策略.为进一步探讨庭审问答的合作现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它的研究和应用为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听力材料中常见“言外之力”实现方式的总结和分析,指出语言知识、背蓄知识以及语境对学生听力对话理解的影响,从词汇积累、强化语境意识等方面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观点,旨在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法庭会话是一个语言博弈的动态过程,法庭话语标记语all right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载体,体现了庭审参与者之间的语言博弈,具有肯定、重述、话轮转换、打断和缓和面子威胁的元语用功能.而且,不同庭审参与人对这五种元语用功能的使用侧重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话语人的法庭角色和会话目的不同以及机构权力分配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在具体交际环境下话语的意义,其中,说话者如何通过言语达到它交际的目的是它研究的重点。它提出的“言外之力”为具体情景下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对以意义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错译、误译的原因,强调要结合言外之力、具体的情景因素全面地理解和阐释意义,尽可能把双语转换中意义的丢失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条件句是隐性施为句,用以表达各种言外之力。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内,对言语行为条件句作出认知阐释,探讨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语言形式、条件性及与心理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条件句的非预测性和心理空间非选择性等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间接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学习者的言外之力的识别能力可以帮助听者准确把握说话者的含义,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本文通过对含有间接言语行为的听力测试和问卷调查,调查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中对言外之力的识别能力情况,并得出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参照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理论,可探讨机构权力和动机等语境因素对庭审提问中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关系。通过描述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解释和说明庭审提问这一互动言语现象的复杂性及其所实现的各种功能,并描述整个法庭提问特别是中国法庭提问的运作过程,对民事纠纷的解决和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涉及到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问题,即语用问题.作为跨文化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言语行为语用研究在语用等效翻译上的应用,提出跨语交际的翻译需要遵循的是语用等效原则,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等效传达言外之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际商贸活动书函的重要组成部分,索赔信无疑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语言达到行为目的的活动。成功的索赔信要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按照一定的语言策略采取不同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其交际目的。把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索赔信的研究,通过实证,系统地对索赔信的种类和功能、不同言语行为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在索赔信的书写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语法、词汇手段,充分利用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礼貌地提出索赔,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促进有效的商业交际,以维护正当的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奥斯汀的施为句和言语行为三分说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角凯瑟琳的台词,凯瑟琳挑战传统、勇敢坚毅、诚挚友爱、心思细腻的性格跃然纸上。分析还发现凯瑟琳多使用隐性施为句表达言外之力,理解时多靠语境共识,句式以陈述句为主,表达方式以逻辑一语义为主。  相似文献   

13.
许诺是语用学研究中言语行为研究的话题之一。从许诺的言语者是否真心这一角度出发,许诺可分为真诚许诺和不真诚许诺。就目前来看,对于不真诚许诺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相对不足。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是从话语出发者和话语解释者的角度对言语进行分析,而并非对言语行为本身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从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中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分析《老友记》中朋友和恋人之间不真诚许诺的行为,得出以下结论:说话者做出不真诚许诺是对语境的顺应,它具有同许诺一样的言外之力,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在具体交际环境下话语的意义,其中,说话者如何通过言语达到它交际的目的是它研究的重点.它提出的"言外之力"为具体情景下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对以意义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错译、误译的原因,强调要结合言外之力、具体的情景因素全面地理解和阐释意义,尽可能把双语转换中意义的丢失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具有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 ,或语义内涵与言外之力 ,对应语言学上的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有时会舍弃字面意义 (语义意义 )而传递源文的交际意图 (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可分为六类 ,即言外之力、隐含意义、修辞意义、所指意义、情感内涵及言外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隐含或明示源文的语用意义的取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文本功能 ,不同的翻译目的 ,不同的译者 ,不同的读者 ,不同的传播媒体等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6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Austin针对逻辑学家关于陈述句具有真假值的论断而提出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从那时开始至今,它已成为“言语行为”的一般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包括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之发,言之为和言之果。由于奥斯丁注意的焦点是“示言外之力”(言之为ljlllguag6Power)的行事行为,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也因之发展成为关于言外之力的各种类型的理论。奥斯丁注意的“示言外之力”,虽然是根据会话即口头交际归纳出来的一种行事行为,但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笔头交际。比如翻译(这里主要指笔译),它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8.
1.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他在《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言则行”的观点,认为:话语一经说出就实施了一定的行为,这句话的言外之力(illocu-onary force)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例如:1)你被解雇了。  相似文献   

19.
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机构性言语活动,法庭会话中密集、系统的问答过程为语气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语气隐喻的选择动态顺应于不断变化的庭审语境,且不同机构角色对语气隐喻的类型运用不同。语气隐喻作为法庭上有效的言语策略,在公诉人和律师的话语中运用尤为丰富,在法庭审判中实现了积极的语用功能:彰显机构权威性,提高论辩说服力,建构、夺取和维护话语权。这些言语功能也进一步印证了法庭话语的权势充斥性、话语权的不对称性、言语策略性及语境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