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风筝"意象为中心,考察风筝的产生、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李渔在剧中对"风筝"意象超越前人的创建,来揭示"风筝"这一意象在剧中的独特的叙事功能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阿富汗、哈桑、风筝这三个象征的层面来表现哈桑的勇敢和忠实的高大形象,并进一步揭露和鞭笞种族歧视给人造成的心灵残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以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改编拍摄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为分析对象,解析象征如何’通过风筝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9.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前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63):17-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该书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的关系、与哈桑的"友谊"、随父亲移居美国后的生活及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拯救,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的苦难与悲剧。本文通过对《追风筝的人》中三位主人公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及他们性格特征的分析,体现阿富汗儿童命运的悲剧,以期加深人们对阿富汗儿童的了解与同情。本文首先介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作品《追风筝的人》,其次分别讲述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阿富汗儿童的悲剧命运并揭示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即阿富汗宗教各教派的冲突、种族歧视、塔利班的残酷统治、阿富汗所遭受的战争等。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受挫到新生的成长过程。风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叙事的符号贯穿全文,对理解主人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从主人公与风筝相关的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解析主人公人性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风筝这一意象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这部文学作品,对其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升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得该文学作品多重的主题最终得以点连成线,线又成面的关键,是升华作品主题的集结点。  相似文献   

16.
徐运君  李中辉 《考试周刊》2008,(10):178-179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8.
风筝     
操场上,孩子们高兴地放着风筝。一个个燕子风筝、蜻蜓风筝、福娃风筝、火箭风筝……乘着风儿,飞在空中。孩子们手握线轴,快乐地追逐着自己的风筝。  相似文献   

19.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唐诗中的"风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认为唐诗中的风筝不是"檐铃"和"铁马",更不是以前的"纸鸢",而是一种与"竖箜篌"相似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