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鹏 《海外英语》2011,(10):238-239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强调功能对等理论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形式对等的重要性。既是翻译,必有损耗,或在内容,或在形式。对于诗歌的翻译,学术界更是争论不休,对于内容和形式并重的诗歌,译者翻译起来到底应该按哪个标准来呢?该文就柳宗元的《江雪》,提供中外翻译家的五篇英文译作,通过对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这两个标准的分析来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译者对诗歌的翻译只停留在字句的层面上,诗歌中认知视角的差异受到了忽视。忽略认知视角的不同以及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差异而翻译出的宋词,其意境、韵味都不能达到形似神似的目的。文章将从翻译的认知视角研究宋词翻译中的固化视角的不对等,希望为弥补宋词翻译中因为固化视角不对等而产生的美感缺失、不可译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译文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宋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段云波 《海外英语》2012,(14):139-141,143
该文对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做了初步介绍。按照对等翻译理论,译文应该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功能,合乎目的语的自然习惯,传达出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又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基本一致的反应。据此理论,该文对《失乐园》三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审视了不同译者不同的翻译方式,探讨了原文美在译文中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9.
功能语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对于探寻诗歌翻译的功能对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诗歌翻译中必须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然而功能语法主要关注的是意义对等,所以还需运用诗学知识对诗歌进行探讨,只有这样分析才较全面。本文首先利用功能语法分析李白的《越中览古》及其译本,其次从音、形对该诗进行分析,只有在意、音、形三方面偏离最少的译文,才最能够传达原诗的韵味,才是最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孙丽 《考试周刊》2013,(86):16-16
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入手,分析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五种英译文,希望能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同时通过讨论佐证了黄国文教授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阿勒泰的角落》是介绍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散文集。结合该书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和风格对等四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便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用对等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语读者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从译文读者角度来讲,采用语用等值翻译策略照顾了译文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有助于实现译文的连贯。  相似文献   

15.
功能语言学者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翻译学者认为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二者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指出了形式在体现意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以"形式对等"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从译文能否传递原诗意境、保持原诗音韵及再现原诗辞格等方面对两种英译本做了试探性分析。分析表明,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特别讲求译文和原文的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空间关系和动静对比入手,通过分析诸多译者对《江雪》英译的不同处理,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解对翻译的影响,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点评了各家译文。  相似文献   

17.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视角对《落花生》两个译本从两个角度来评析:词汇内涵意义以及语言风格上对比,旨在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地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企图实现的用意,即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根据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和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晴雯判词》是一篇脍炙人口著名诗作,此篇有好几种英译本,文章尝试考察《睛雯判词》的两种英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作的推理和示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