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军事记者的眼里,笔就是枪,笔就是导弹,笔就是雷达,笔就是军歌,笔就是战士们的朋友.军事记者,其实就是一支写不秃的笔,就是一支能勾画出感天动地作品的笔.  相似文献   

2.
不用纸张、不必印刷、无须仓储,刘迎建希望他极力倡导的电纸书,最终改变整个传统出版业的运转流程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杨君辉,是临澧县档案局业务股长。我是上世纪80年代村里出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常德市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上了厂里的技术骨干。1995年初,为了照顾家庭,调回临澧县档案局工作。一晃眼,我已经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度过了21个春秋。报到那天,一位老局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杨啊,你是档案局调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档案事业希望就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他带我参观了档案库房,边走边说:“这里保管的都是临澧的历史、临澧的宝贝。”  相似文献   

4.
质朴、憨厚、谦和、诚恳,这是浙江省绍兴市档案局局长卞峰煜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2000年12月,绍兴市档案局的干部职工们,迎来了一位貌不惊人、年过半百的新局长。从外貌看,新局长更像是一位守业型的领导,而不像是一位创业型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5.
6.
“人生一世间,壮士多悲心”,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至死不渝的,采写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正是郭秀明这种让生命充满了悲悯、充满了份量、充满了意义的激情激励我们写下了这篇长篇通讯。我们是在郭秀明遗体告别仪式后的第三个晚上,经过几天的采访、思考、通宵未眠,一夜写出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到激动的时候,我的眼里噙  相似文献   

7.
《雪域将军的生命绝唱》这篇作品吸引读者的独特魅力在于:人物事迹叙述故事化、人物活动呈现画面感、人物形象展示思辨性。三个突出特点让这个作品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8.
1990年2月25日凌晨,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一块灰暗的云层压过夜空,掩盖了莹澈如玉的朗月。人民南路左侧的一家啤酒馆内,一群热血青年正在这里欢聚。他们谈社会、人生,谈理想、道义、追求……“为人生的搏击和成功从零做起,干杯!”一个身高1.7米、“天庭”饱满的青年站起身来,举杯相邀,语气间透出襟怀坦荡的豪情,他就是游进。半年前,刚刚走出  相似文献   

9.
在同事们眼里,陈新明为人豁达大度,正直开朗,纯真质朴,言出行随,表里清澈,文采飞扬又略带豪放不羁。 在记者眼里,为文,他激清跌宕,行泻千里,洋洋洒洒,或铺陈瑰丽新绮,或描述淡雅清爽,或开掘深邃悠远。做人,他中规中矩,严格自律,外圆内方,沉稳的眼神里隐隐透出一种内敛的生命活力,一种洒脱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11.
袁桥 《新闻前哨》2013,(10):51-52
典型人物是社会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正能量的实践者和传递者,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闪此.典型人物宣传是传播礼会主流价值.传递社会道德正能量的最佳载体和平台,更是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发展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出版业涌现了许多青年俊彦,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片青春的朝气.借此,我也很想谈谈爱岗敬业的话题.要做好任何工作,首先要热爱这一工作,有热情,有兴趣.只有深切的热爱,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在工作中显出光和热,才能避免那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状态.  相似文献   

13.
邱积敏 《新闻世界》2011,(10):35-36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在全球迅速发展,敏感的传统传媒业从业者已深切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阵阵寒意。那么,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有没有未来?新媒体时代将给《决策》杂志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决策》杂志又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4.
主攻消息,强化报纸的新闻主体,以主带副,全面提高,是人民铁道报近几年来进行报纸改革的一大举动。目前,人民铁道报上的消息,不仅短了,而且开始“精”了,老的写作模式正在被打破,套话、空话明显减少,在此期间按消息攻关要求组织实施的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从内容、写作形式到版面安排,都有新的突破,受到人大新闻局的表扬。回顾这几年来改革消息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强化繁荣消息,不能只在写作方法上下功夫,必须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实行综合治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冲破僵化的模式,强化薄弱的基础,消息才能真正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相似文献   

15.
陈相花 《新闻界》2003,(4):48-48
可读性、趣味性时下在新闻圈内使用频率颇高,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当是两者的完美统一。所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达到“双美”。在实际写作和编辑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尤其对于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术语,处置不好往往会顾此失彼,很难两全。专业术语顾名思义专业性极强,一些专业术语假如作者或编辑不做处理连锅端到版面上,外行人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让晦涩的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既不失原意,又让读者接受,应是每一个报人追求的目标。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位读者对专业术语的看法。他认为,让专业术语活起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应是…  相似文献   

16.
17.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很不满意,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活动不仅需要报道,而且要舍得版面,配以言论,突出报道。问题是凡会必报,凡是领导参加的活动就得上要闻版,凡是领导讲话,甚至一些无关紧要的老话、套话、空话,也充斥版面,这就大可不必了。人民群众是报纸的受众主体,也是报纸报道的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要真正休现在办报上。消息在选材上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样,新闻报道也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它是新闻的“衣裳”。语言艺术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的宣传效果。时下,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巩固,经济新闻在新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面对读者对枯燥、呆板经济新闻的抱怨,我们不得不从新闻的语言艺术着手去探寻。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已成为当今新闻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语言贫乏的作品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语言贫乏的经济新闻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经济新闻。目前不少经济新闻为何不吸引读者呢?原因之一是新闻语言死板,千篇一套腔,篇篇一种味。有人统计,各级党报经济新闻发稿量占报纸版面的一半以上。但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时髦语句+事情经过+统计数字”,读者对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不满意。新华社曾做过调查,喜欢看经济新闻的读者,仅占2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数字”这个怪物,又一次让中国新闻界尴尬了一回。 1996年底,国內一家报纸刊出一条“记者调查”,其透露的一个数据引起了轩然大波:“当今国內有15亿件衬衫积压在库”。这条信息一经披露,便被国內上百家报刊转载,包括像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这样的媒体都展开了连续报道和大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2020,(13):49-53
<正>李舸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也是人民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2月20日至4月25日,他率领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在武汉度过了66天。他们为4.2万余名援鄂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和视频,展现白衣天使真实的面容和动人的故事;他们在街头巷尾拍摄平凡的志愿者和普通市民,传递人间真情和人性光辉。他在见证和记录历史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正是我们的访谈想要触及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