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沙漠里.正走着一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诚信.啊,是仙女嫦娥娘娘.一小小心把诚信丢在沙漠里了.这时候.诚信她怎么也走不动了.并且又走不出去.她有点儿绝望了。“嘀……嘀……嘀……”来了一辆夏利,车里坐着一个人,他呀.是个很有钱很有钱的人.诚信叹着气.对那个有钱人说:“先生,我叫诚信.请带我走出沙漠”。那个有钱的先生用生硬的口气说:“哼,美的你,我要是有了你,我还会像现在这样有钱吗?”  相似文献   

2.
张菊荣 《师道》2002,(12):25-26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充满着辩证的诗意,是沉静的,又是热闹的;充满着笑声,也有着眼泪;是潇洒的,又是严谨的。沉静和热闹我爱那静静的学习。浮躁是学习的大忌,听了太多热闹非凡的课后,我真的十分向往一种静静的语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类最沉静的工作。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从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得来的,而我们总是在花着大量的精力“教”,“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学会写作,这一个极为好听的“教”字不知坏了多少好事。因为这一教,我们一次次地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关于怎样读书的话说得更多了,而偏偏不…  相似文献   

3.
她的工作和她的名字一样充满春色,她本人也真象一棵春草,微微泛绿、朴实无华。可让人惊讶的是她那单薄的身躯怎么能潜藏那样顽强的活力,她那沉静的目光怎么蕴含着那样灼人的热情,她姓方叫方草,是乾安一职85届幼师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她虚心好学,全面发展,是全校公认的“歌星”,所以,毕业时,县文工团特意给她发来了聘书、希望她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写华大妈自私的一面,是通过写她隐秘的心理活动加以揭示的。当夏四奶奶让她看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的时候,她“便觉得心里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这里她感到“不足和空虚”,是因为夏瑜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而她儿子小栓坟头只有“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她“不愿意根究”,是怕人家的儿子显灵而她的儿子却没有显灵。这一“怕”,便有了自私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一)以“话题”代文章的标题“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拟定标题,明确限定写作的内容与方向;拟定标题,往往可以展现作者是否有一定的创造性。一些考生往往不假思索地抄录“话题”,以此代替文章的标题。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另一种情况是题目太泛,如“谈‘诚信’”“谈谈‘诚信’”“浅谈‘诚信’”“也谈‘诚信’”……。必须明确:话题≠文题下面列举的标题才是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对“什么是幸福”的答案丰富多彩,连上帝也难以评说)“一花一世界”“丰富的过去,多彩的未来”“包袱?拐杖?”(观点:“诚信”固然会如同包袱…  相似文献   

6.
孙雪英 《山东教育》2004,(12):40-40
钱红是新生,刚入园时总是大哭大闹,想着法子往外逃,经过老师的安抚,她开始沉静下来,变得听话、守纪律了。只是她像一只封口的葫芦,无论你怎么引她、逗她,她瞪着一双眼睛,抵触地看着你,就是不理你。我想,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一定要这个“闷葫芦”开口说话。于是,一有空闲,我就坐在她身边,或指导她做手工作业,或和她一起搭积木……总之,尽一切可能关心她。渐渐地,她不再用戒备的眼神瞪人了,换之以点头、摇头或者腼腆的笑容来和我交流。这天早晨,我指导孩子们用纸撕贴小动物,用普通话教他们读:“小鸭”、“小鸡”、“小白鹅”。读到“小…  相似文献   

7.
美与榜样     
操场绿茵如碧.有块干净的平台,每天傍晚,女孩都在那里等一个男孩。男孩来时,自行车铃声当当地响,一路的青春起伏。见了她,也不说话,彼此望上一眼,手臂搭肩.舞步就开始旋转。没有音乐。只有满场的百合花,鞋子快乐地尖叫,“卟嗒。卟嗒”,他们的目光沉静而愉悦。脸上开着花一样的微笑。  相似文献   

8.
双生花     
一 我们像一对“双生花”,我开在沉稳的十月,她开在灵动的六月. 她是我的小妹,上个月刚满十岁,笑起来眼睛弯弯似月牙,还有一对浅浅的酒窝.她是如此可爱,人人都喜爱她.可有时,我却嫌她是个“麻烦精”.  相似文献   

9.
张小武 《教育》2012,(10):41-42
温婉而谦和,沉静而睿智,一脸暖暖的笑容便有了令人亲近的感觉。她,便是全国优秀教师、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顾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性情温柔的她将“刚”隐于“柔”中,于自然质朴中追求“大爱无痕”的教育境界,阐释高尚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朱槿     
看见我门口种着一棵深红色的朱槿花,朋友同我娓娓地说起朱槿花的习性。“每天早上花便开了,那朵在白日里绽放得鲜艳夺目的花,待太阳落山,就随着夕阳沉静地凋谢了。”“只开一天而已吗?”我从来不知道朱槿花的绚丽仅仅局限于12个小时。“哦。”朋友点头:“一个大白天。”“可是每天都有好多花呀。”每日清晨在家人开门关门之际,看到一树明艳照人的红花,我还以为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旧花和今天的新花一起携手相约,沸沸腾腾地盛开绽放。原来竟是误解。原来每一朵昨天的花,在今天已经飘落凋零了。寂然无声地告别,正如所有过去的岁月。有一种痛楚的…  相似文献   

11.
红是个命运的宠儿,生在干部家庭,受家人的宠爱,学习成绩好,老师喜欢,同学们有时也让她三分。一般的人她瞧不起,所以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一朵鲜花,而同学则是旁边的绿叶。不屑于接近同学,和同学关系紧张,经常闹矛盾,真让我头痛。有一天中午,我找她谈心,我将她带到一个花园,指着旁边的茶花问:“美不美?”她一愣,问这个?“美。”她没好气地回答。“叶子呢,自然比不上花美。”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睁大眼睛望着她,接着问:“若摘掉叶子,只剩下花,好看吗?”她想了想说:“只剩下光秃秃的花,不好看。”“对!”我高兴起来。“花固然好看,但没有绿叶的陪…  相似文献   

12.
初见李晓燕是在她的办公室,爬上她所在的五楼,又加上天热,额头上已经出汗了。敲门、推门进去。事先看过资料,知道她已40多岁,但她看起来显得年轻一些,很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她站起身冲我打个招呼,我说明来意,她点点头,示意我坐下,笑笑说:“其实化学院有很多人比我更值得采访”。  相似文献   

13.
“90”后女生魏廷屹在散文创作上非常勤奋。她有着沉静的语言、敏感的内心,尤其可贵的是,她能透过对眼泪、阳光等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和对人物命运的细心发掘,书写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15.
破茧之蝶     
郭林鸿,一个热爱文学的小女生,但平常她只爱一个人呆在座位上看书.对于班上的一切活动.并没有参与的热情。社团开始了,我毫不意外地在我的文学社——“黄金屋”看到了她那沉静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10,(7):4-4
一位老师多次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有一天,一位顽皮的孩子仍然摘了花园里一朵漂亮的花。她问这位同学:“为什么摘花?花哪去了?”没想到这位同学怯怯地吐出两个字:“吃了。”她真想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它是米饭?你这个脑子怎么长的?”可她还是忍住了。她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坐下,心平气和地说:“现在老师不问你为什么摘,为什么吃,  相似文献   

17.
未迟 《天津教育》2003,(5):26-31
第一次见到赵莹是在天津四中的操场上。当时,汗流满面的她正在和几个男生比赛跑步,结果是她赢了。她欢呼,和女生们或相拥或击掌相庆,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灿烂的笑容漾在脸上。我的第一感觉是:这老师可够“疯”的。第二次见到赵莹是在四中的活动室。身着一袭黑色舞蹈服的她正在教学生跳舞。修长的身材,婀娜的体态,优雅的步伐,曼妙的舞姿,沉静的天使丽人的形象,使我很难把她和操场上的另一个“她”统一起来。第三次见到赵莹是在四中的一间教室里,我去听了她一节课。她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活跃,她也活跃。她和学生的交流很直接,也很深入,她在…  相似文献   

18.
好友之争     
小翠白净苗条,吴爽红润健壮。小翠性格爽朗,吴爽则沉静内向,正如她的名字——“无”爽。这样的两个女孩居然是  相似文献   

19.
与花儿攀比     
我站在一株花面前,这花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这花园坐落在沙漠中的一个庭院里。花儿感到孤寂,或者我是这样想象的。在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她。我以为她一定渴望着一个绿色的伙伴,来慰藉她那无边空旷中的孤独。我对她说:“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她说:“‘最美丽’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她太谦虚了,谦虚到这种程度——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造物主的法则——花儿们都顺从这法则——使我感到惊奇。我又问她:“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路时,想着什么?你感到很痛苦吗?”花儿说:“什么叫‘痛苦’?”我明白…  相似文献   

20.
读着余梦婷的作文《有一种爱是伤害》,心里升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司马迁曾经赞扬过一种诚信品德:“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妈妈在期末大考前许诺以一个“E百分”来奖励女儿,现在孩子果真考出了好成绩,可她竟然是“一脸的迷茫”,不仅“忘记了她的许诺”,而且还辩解说,她这样说的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学得好些”。为此,期望落空的孩子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位妈妈的做法显然是欠妥的,不要说不符合诚信原则,对孩子的心情也不够了解,不够尊重。小作者的作文因为有切身的感受,“应事生文”,所以对失落、伤心的情感写得很生动感人,它当然是一篇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