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常"和"常常"是一对近义频度副词,留学生在学习了甲级词"常常"之后就会接触到丙级词"时常",这两个词容易混用产生偏误。基于北大语料库和北语语料库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句法功能上,与"时常"相比,"常常"不可作定语,"常常不VP"连用更有优势;在语义表达功能上,"常常"所指频率高于"时常","时常"偏书面语体,而"常常"则是通用语体。  相似文献   

2.
俞春晖 《师道》2013,(10):9-10
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时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标签,初中历史课更是常常成为可有可无、为"主科"让路的"副科"、"说教课"。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以来,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学科地位尴尬,遭遇师生冷眼,却无能为力;常常为学生的"挑衅式"提问或者"穿越式"观点所困惑,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往往会有极个别蛮横无理、缺少爱心、爱责备别人的学生,他们十分好斗,常常因一点小事就会对别人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这类学生常以"天王"自居,同学们也常常把他们"认"作"天王",他们常常我行我素,散漫霸道,班干部不敢管,老师教育也不听,即使告诉家长,也不在乎,他们似乎故意"坏"给你看。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惊羡于冰场上花样滑冰运动员跳跃、滑行的自如,也常常佩服公开课上那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技艺,但是光滑的"冰面"、公开课的讲坛是滑行者的天地,坚实的"地面"、平常的课堂才是大多数教师施展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堂的"开放性"常常使得课堂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而出彩.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一、随机应变抓热点,灵活运用动态生成资源尽管教师事先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  相似文献   

6.
高中政治文字题常常是学生怕做的,"会背不会做"、"会背拿不了高分"常常成为很多学生的困惑。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发现,要想解决这样的困惑需要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相似文献   

7.
黄贤 《考试周刊》2013,(66):186-186
转化"双差生"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课题,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双差生"深受教师"关注",他们常常觉得浑身不自在,有压抑感。于是他们常常转向校外,在那里找对自己包容、吸纳、同情的"巢穴"。只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到细心、信心、爱心、耐心,才能为"双差生"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8.
歪看乱想     
所谓"歪看",是因为常常躺着读书,不是正形;所谓"乱想",是因为在历史的断章碎句、轶闻趣事中,又常常走神,所思所得亦不属于正途.记下来,便是"歪看乱想"了.  相似文献   

9.
"我常常走进你,和白雪公主在一起跳舞;我常常走进你,和海的女儿游戏在海底;我常常走进你,会见桃太郎和稻草人;我常常……"每当我唱起这首童谣时,眼前就仿佛出现了童话人物那美丽  相似文献   

10.
宋晴瑛 《中学生英语》2015,(2):95-96,98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盛行的今天,当我们细细反思时,常常发现,由于教师的备课过于充分,预设问题的答案过于局限,看似热热闹闹的、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实际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是学生被"霸道"的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学生的"不需要"常常得不到尊重,尤其是在英语阅读课型中尤为突出。为了能改变这一现状,我在阅读课的教授中做了些尝试,初步获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5):171-172
班主任抓教育,科任教师抓教学,常常被视作天经地义的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环境、因为自身的问题,常常被视作另类,在德育中科任教师更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中职学校的科任老师极有必要在德育中进行有效"补位",试提出一些"补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不缺少"平静"的事情,但缺少的是让学生感到"惊动"的事情;常常不缺少"平凡"的事情,而缺少的是让学生感到"惊奇"的事情;常常不缺少"平淡"的事情,而缺少让学生感到"惊喜"的事情。过多的"心平气和"的教学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沉默、静止和学习上的麻木和麻痹,让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平庸。有活力的教学很多时候不需要"平铺直叙",而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惊心动魄"的学习场景和学习内容,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和激扬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13.
手机铃声     
肖彤 《家长》2016,(4):44
自打有手机那天起,常常在不经意间被呼叫。最初只是为了有点响动,我选择了如同"丁零零"之类的铃声,中规中矩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铃声也丰富起来,人们常常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鸟叫声、有流行歌曲、还有个性化的各种设置,如"老板,来电话啦!"  相似文献   

14.
在动力学问题中,常常会出现临界状态,此类问题的解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极限法 在题目中如果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关键词时,一般隐藏着临界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常常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露出来,达到尽快求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面对无理的审稿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我常常见到作者因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而不满,"学术影响比较大的作者"对编辑提出的退稿意见愤愤不平。一些年轻的作者常常认为"世道不公"。或专家没有读懂文章,一些作者会认为编辑的工作有失误,怀疑国内期刊的审稿程序,更有人认为编辑或审稿人跟自己过不去。一般来说,作者常常认为"国内的同行专家审稿不认真"。  相似文献   

16.
<正>从校长到主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常常被老师称为"官"。官,会意字,从"宀",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身处其中,深知自己并非"官",所以本职工作也远离"治众"之意。那么,学校的"官"该力发何处呢?我们常常聚焦领导集体的合力,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做事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们也常常聚焦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只有成为一个学校  相似文献   

17.
杨冰  刘炜 《考试周刊》2007,(38):104-105
艺术创作中有关形象与形式的问题,一直是艺术创作中的难题,明明有了生活的素材,却还是常常无从下笔。本文以"形象——艺术作品的生命"、"形式——艺术作品的表现"两个观点来说明形象与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关系,进而回答了如何解决"有了生活的素材,却还是常常无从下笔"的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识记为先,积累文言知识学会文言断句首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做好文言文断句的关键环节。许多文言实虚词经常成为文言断句的基础标志,成为文段句读的切入口。"曰"就是现代汉语的"说",是直接引语的标志,后面常常需要停顿。"谁"何为""安"这几个词在文言文中常是疑问句的标志,在这些词前后也常常停顿,由此为突破口,文段不难断开。另外,盖、夫、凡、也、矣、欤等语气词出现常常作为文言断句的标志,也应  相似文献   

19.
<正>曲线运动非常复杂,在求解曲线运动问题时,常常会把曲线运动问题转化成直线运动问题,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运动的分解。"分解"在高中物理中处处可见,如力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加速度分解等。"分解"的思想主要体现"等效替代",但有时在求解同一道题时,利用不同的"分解"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例题小球从倾角为θ=30°的斜面上空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或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需要将一些相关的因素进行最佳组合或选取最优点,这就是"选优"问题.而当我们只抽取了"选优"问题中量的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它一切时,我们就会发现"选优"问题在数学中的常常表现为"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