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鸿森 《传媒》2002,(10):26
出版物上差错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是让历史上的事物提先出现。这种情况无以名之,姑名之为“历史的先知”。文风严谨的《文汇读书周报》也未能避免这类差错,且举三例。 林伯渠是何时当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 6月 7 日刊出《听叶剑英谈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一文说: 离西安时,叶剑英去见张学良,说:我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6,(3):71-71
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读书方法,提出要选择图书,坚持读书和善于思考。他曾经说过如下的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而作家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谈到他的读书时,则说:“……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百读不厌的,倒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一本正经地看)。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读了四五十遍。”(辑)熊十力、曹聚仁谈读书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新近创办一个刊物——《书缘》。这个刊物以培养大众读书的兴趣,反映社会文化生活为己任。刊物要求以谈读书、写书为主要框架,希望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希望大家都爱书。 《书缘》创刊号首页发表新风霞的文章,题为《以书结缘》,说一个读不起书的小女孩,学戏卖艺,心里却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找一个读书的人为夫君,以满屋子书为嫁妆。文中刊载新凤霞与丈夫吴祖光的大幅照片。刊物还刊登了刘心武等作家读书  相似文献   

4.
李昂同志为本刊(包括前身《河南日报通讯》)“读书顾问”专栏陆续写的谈读书态度与方法的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现辑录整理成书,名曰《读书态度与方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现将此书的序言发表。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记载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古今中外学者志士的卓有建树,大多是靠着读破万卷书而成就的,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求知方法。王安石在他的《劝学文》中,曾经诗化地阐述了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具有"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看过来伟的性情字,你很难想象写这样字的人会和事务繁忙的两份杂志的主编联系起来,他同时还担负着《读书》、《竞争力》、《爱乐》等刊物的经营。来伟的他的书里,谈古典音乐,谈学,谈建筑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  相似文献   

7.
港澳台之窗     
台报著文谈两岸竞逐华文翻译版权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专刊发表萧继元《两岸竞逐华文翻译版权》一文。文章说,1996年4月,漫画家史考特·亚当斯自1989年起操刀的漫画“呆伯特”系列,出版《呆伯特法则》,连续43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更摘下11周榜首荣冠。台湾的中译版权悬宕多时,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阅读——明心、博识、致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一本杂志,一个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称作《阅读的退化》。作者是大学毕业三年的知识分子,他谈了自己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遍读中外名著的感受,现在读书的境遇、心情和无奈的叹息,这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她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如果你想看点书、做点学问,那是需要忍受无数的寂寞。  相似文献   

9.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也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者、作者(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  相似文献   

10.
南有《随笔》北有《读书》──兼谈期刊的名牌意识单澍铭多年来文化界一直流传着“南《随笔》,北《读书》”的佳话,两刊在学人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甚至被看成是南北文化的代表。说来也巧,两刊都创办于文{t复苏的1979年,装帧都为书籍化的大32开的中型刊物,...  相似文献   

11.
《书目答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推荐书目,而关于中国最早的推荐书目,有人说是《经籍举要》,有人说是《唐末士子读书目》,还有人说是《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在《书目答问》之前还有哪些推荐书目呢?今试做考论。  相似文献   

12.
传媒链接     
杨葵 《出版参考》2010,(12):5-5
谈读书话题,首先想到闲读书、读闲书这六个字。这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生活。说向往,是因为难做到。以前难做到,往后呢,估计相当长一段日子仍然难做到。  相似文献   

13.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14.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5.
河西 《编辑学刊》2010,(1):65-67
《读书》换帅风波过去一年多了,现在雨过天晴,汪晖和黄平的离去也早成了昨日旧闻,对于流传已久的沈昌文不满汪、黄主政时期《读书》学术风的传闻,沈昌文的反应也是模棱两可,他说: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读书》不是我的私产,我也没有老干部的那种责任心,退休后还要管这管那。  相似文献   

16.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7.
黄裳先生谈古书的文字,大略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等组成的系列,谈书及书林掌故,是书卷气浓厚的随笔;另一是由《前尘梦影新录》以及《来燕榭书跋》等构成的题跋系列,此乃中国传统藏书题跋的余波,因受体裁的限制,题跋往往文字简洁,在版本形态记述方面多有专门术语,然在叙说中,亦时能见动心的妙笔。黄先生的新书《梦雨斋读书记》,收录的绝大多数是题跋,另有《书缘》《天一阁被劫书目》及其“前记”,共81  相似文献   

18.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19.
读书从儿时开始 我没有高学历,初中没毕业,至今还只有一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但是我很爱读书。我读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有《红楼梦》读不起兴趣。什么《说唐传》、《说岳传》、《封神演义》读了若干遍,如今我对唐朝十八条好汉从李元霸一直到单雄信还可以不排错位讲下来。  相似文献   

20.
《“书与人”漫抄二则》是读书随笔,谈的是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和汪原放的《回忆亚东图书馆》。虽为书评,又不止于评书,论人及事,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这两位在近代出版事业上成就蜚然的编辑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